80种秧鸡科的鸟类,第一部分47种

云端梦境轻启 2024-12-12 16:54:37

1825年秧鸡科被命名,这也是延续至今的生物学名,这一科的鸟类中大多都是渉禽(适应水边生活的鸟类),也是渉禽最多的一科鸟类,渉禽的捕食特点是从水底或污泥中获取食物,如果地面有食物,它们也用来饱腹。

渉禽的主要鸟类有鹤形目,鹳形目,鸻形目等,本文更新的秧鸡科就是鹤形目的鸟类。

1,纯色秧鸡,命名于1947年。

分布于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中。

2,白胸苦恶鸟,命名于1769年。

苦恶鸟因叫声而得名。又名白胸秧鸡,白面鸡,白腹秧鸡。

体长26-35厘米,体重163-258克。

捕食农业害虫等昆虫,蜗牛,鼠类,蠕虫,软体动物,蜘蛛,小鱼也属于它的食谱。

分布于中国南部,印度,东南亚。

包括4个亚种,分别是白胸苦恶鸟印度亚种,白胸苦恶鸟印尼亚种,白胸苦恶鸟尼科巴亚种,白胸苦恶鸟指名亚种。

苦恶鸟因为叫声奇特也被写入了苏东坡,陆放翁,范成大等人的诗中。

3,棕尾苦恶鸟,命名于1865年。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

4,菲律宾苦恶鸟,命名于1834年。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

5,苏拉苦恶鸟,命名于1865年。

分布于华莱士区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地区。

苦恶鸟只有在繁殖期才成双成对,繁殖期以叫声求偶,人们只听懂它们苦恶苦恶的叫声,不明白它们的语言体系,我觉得每种能发出叫声的动物都有各自的语言体系,或简单或复杂。

6,红脚田鸡,命名于1832年。

体长25-28厘米。

分布于中国,中南半岛,印度次大陆。

捕食昆虫,软体动物,小鱼。

包括2个亚种,分别是红脚田鸡指名亚种,红脚田鸡华南亚种。

7,棕背田鸡,命名于1872年。

体长19-25厘米,体重72克左右。

不善于鸣叫,即使繁殖季节也不怎么发声,捕食昆虫和种子。

分布于中国,不丹,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

8,马岛苦恶鸟,命名于1929年。

捕食昆虫,软体动物,甲壳类,小鱼,植物种子和根茎叶。

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及其附近岛屿。

9,黑苦恶鸟,命名于1837年。

体长23厘米左右。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

10,灰胸林秧鸡,分布于南美洲。

11,大林秧鸡,命名于1819年。

栖息于热带雨林的树杈间,分布于南美洲。

12,褐林秧鸡,分布于南美洲。

13,灰颈林秧鸡,命名于1776年。

栖息于沼泽的水草丛中,湿地的红树林边。

捕食昆虫,小型水生动物,植物种子和嫩芽。

分布于南美洲。

14,棕颈林秧鸡,命名于1863年。

捕食昆虫,小型水生动物,植物种子和嫩芽。

分布于中美洲,南美洲。

15,小林秧鸡,分布于南美洲。

16,荒岛秧鸡,命名于1923年。

体长17厘米左右,体重30克左右。

分布于澳洲特里斯坦群岛。

17,达尔文花田鸡,命名于1841年。

捕食昆虫,软体动物,甲壳类,小鱼,植物种子和根茎叶。

分布于南美洲。

18,北美花田鸡,命名于1789年。

捕食昆虫,小型无脊椎动物,植物嫩芽。

分布于加拿大,墨西哥,美国。

包括2个亚种,分别是北美花田鸡指名亚种,北美花田鸡墨西哥亚种。

19,花田鸡,命名于1873年。

体长12-13厘米。

分布于东北亚。

20,非洲秧鸡,命名于1854年。又名非洲茶鸡。

体长20-23厘米。

捕食昆虫,蚯蚓,小型水生动物,植物种子和嫩芽。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

21,长脚秧鸡,命名于1758年。

体长26-29厘米,体重155克左右。

分布于欧亚非。

22,白喉秧鸡,命名于1845年。

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及其附近岛屿。

23,夏威夷骨顶,命名于1848年。又名夏威夷骨顶鸡,夏威夷骨顶鸟。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

24,美洲骨顶,命名于1789年。又名美洲骨顶鸟,美洲瓣蹼鸡。

体长38厘米左右,体重900克左右。

分布于北美洲。

包括3个亚种,分别是美洲骨顶指名亚种,美洲骨顶哥伦比亚亚种,美洲骨顶秘鲁亚种。

25,安第斯骨顶,命名于1843年。

分布于南美洲。

26,黄腿骨顶,命名于1817年。又名黄腿骨顶鸡,黄腿骨顶鸟。

捕食软土或枯叶中的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甲壳类,小鱼,小鸟。

分布于南美洲。

27,白骨顶,命名于1758年。又名白冠鸡,骨顶鸡。

体长35-43厘米,体重430-835克。

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北部,澳洲。

28,加勒比骨顶,命名于1789年。

分布于中美洲,南美洲。

29,角骨顶,命名于1853年。

分布于南美洲。

30,红瘤白骨顶,命名于1789年。

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

31,大骨顶,命名于1841年。又名大骨顶鸡,大骨顶鸟。

体长48-59厘米,体重2-2.5公斤。

分布于秘鲁,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

32,白翅骨顶,命名于1817年。又名白翅骨顶鸡,白翅骨顶鸟。

体长34-43厘米,体重400-607克。

栖息于沼泽地。分布于南美洲。

33,红额骨顶,分布于南美洲。栖息于秧丛中。

34,董鸡,命名于1789年。又名凫翁,鹞,鱼冻鸟。

体长31-52厘米,体重210-550克。

雄鸟头顶有鸡冠样的红色额甲。

分布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南亚。

35,蓝胸秧鸡,命名于1766年。

体长22-29厘米,体重100-155克。

栖息于水稻田。分布于中国,孟加拉,文莱,柬埔寨,印度,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越南。

包括7个亚种,分别是蓝胸秧鸡印度亚种,蓝胸秧鸡爪哇亚种,蓝胸秧鸡华南亚种,蓝胸秧鸡安达曼亚种,蓝胸秧鸡指名亚种,蓝胸秧鸡台湾亚种,蓝胸秧鸡萨马亚种。

36,冲绳秧鸡,命名于1981年。又名山原秧鸡。

分布于冲绳岛。

37,豪岛秧鸡,命名于1869年。又名森秧鸡,罗德哈威秧鸡。

分布于澳洲豪勋爵岛。

38,新西兰秧鸡

39,新不列颠秧鸡,命名于1786年。又名新西兰短翼秧鸡。

分布于新西兰。

40,横斑秧鸡,命名于1766年。

捕食昆虫,小型水生动物,植物种子和嫩芽。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

41,新喀里多尼亚秧鸡,命名于1860年。又名新喀秧鸡。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

42,红眼斑秧鸡,命名于1766年。又名黄斑秧鸡。

分布于菲律宾,苏拉维西,新几内亚,澳大利亚,新西兰,西太平洋群岛。

43,所罗门秧鸡,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

44,威克岛秧鸡,命名于1903年。

分布于太平洋小岛威克岛。

45,塔希提岛红嘴秧鸡,命名于1789年。

原来分布于澳大利亚,1930年已经灭绝。

46,呆秧鸡,命名于1872年。

原来分布于新西兰,已经灭绝。

47,沙氏秧鸡,命名于1893年。

原来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已经灭绝。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