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是我军两大野战军联手作战的一个经典案例,华野与中野联手,一举消灭了国军最大的一个战略集团,60万vs 80万,以劣势兵力歼敌55.5万人,从此长江以北再无战事。
在淮海战役中,我军的参战部队共计2个野战军,23个纵队,1个军,7个三级军区部队,共计65个师(旅),一共60万人。
这里解释下,在我军的序列中,师和旅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并行的关系,东野与华野是纵队下辖师,师下辖团,而西野与中野,是纵队下辖旅,旅下辖团,因为西野与中野人少,所以不太好以师为标准来划分部队。
国军那边也类似,军的下面是师,师的下面是团,而整编师的下面是整编旅,整编旅的下面是团。
国军的军与整编师,和我们的纵队是同一个级别。
在当前,我们现在是合成师与合成旅并行,合成旅属于副师级,比师低半级,但是不是师的下属。
合成师与合成旅都属于集团军的下属,只不过合成师下辖合成团,合成旅下辖合成营。我们现在保留有6个师的番号,4个合成师,2个卫戎师。
今天我们主要聊聊淮海战役中,中野的参战部队。
中原野战军共计7个纵队,3个三级军区参战。
第一纵队,下辖:1旅,2旅,20旅;
第二纵队,下辖:4旅,6旅;
第三纵队,下辖:7旅,8旅,9旅;
第四纵队,下辖:10旅,11旅,13旅,22旅;(这就是李云龙的旅长的部队)
这里解释下,为什么没有12旅,因为12旅调到陕南军区去了,和17师一起组成了陕南军区,淮海战役时,12旅以陕南12旅的番号来参战,归属王近山的6纵指挥,后来陕南12旅改为19军55师,一直到今天还存在,就是合成55旅,隶属于77集团军。
旅长的4纵,共计31695人,是中野人数最多的一个纵队,同时也是淮海战役中我军人数最多的一个纵队,比华野9纵的31091人还多出604人。
这也是旅长在南坪集,能硬顶黄维兵团的原因。
第6纵队,下辖:16旅,17旅,18旅;(这是李云龙原型的部队)
第9纵队,下辖:26旅,27旅;(这是后来的上甘岭之神,不过有一说一啊,上甘岭上6纵其实打得也非常棒,不弱于9纵,只不过后来的宣传中,大部分都在宣传9纵。)
第十一纵队,下辖:31旅,32旅;(有一说一,中野11纵的装备,特别重武器,几乎可以媲美整个中野,因为跟着华野吃了不少肉,而娘家人由于在大别山行动中,丢弃了很多重装备,导致火力不足。在《亮剑》中,中野11纵的司令是程瞎子,而副政委就是赵刚,李云龙还找赵刚借了2000个俘虏兵。)
豫皖苏军区,参战的是几个独立旅和地方团(本来啊,豫皖苏军区是粟总兼任一把手,但是实际上,粟总没有到任,一直由副司令张国华来指挥。但是如今有不少人用这一点来做文章,故意曲解,让人挺无奈的。)
豫西军区,参战的是一个独立旅;
陕南军区:参战的是12旅,就是前面说的,原来属于4纵的12旅,后来的19军55师,如今的合成55旅。其实陕南12旅运气非常好,保留到了现在,多少曾经的知名部队,慢慢消失在了历史长河里,只能在图书馆和博物馆才能见到。
整个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共计140933人,再加上3个三级军区部队,上15万人应该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