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埔到远征军,抗战名将黄梅兴一门双雄,赓续爱国情怀

绮山阅览过去 2025-04-19 03:40:29

文/编辑:小西

2004年8月12日,南京雨花台正在举行上海“八一三”淞沪会战67周年纪念活动。此时,一位颤颤巍巍的老人,怀着激动的心情,用那布满岁月痕迹的双手轻轻解开了一块红布。

红布下面是一位一身军装的光头将军,这位将军就是在“八一三”淞沪会战中第一位为国捐躯的国军高级将领黄梅兴,他曾被毛主席评价为“全国人民崇高伟大的模范”。而这位老人则是黄梅兴将军的儿子黄崇武。

黄梅兴将军牺牲时,黄崇武不过12岁。父亲为国捐躯之后,他立志要弃笔从戎,上战场为父报仇,赶走日本侵略者。

出身贫苦

1879年黄梅兴出生在广东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当时中国在晚清政府的统治下已经摇摇欲坠,遭受西方列强的欺负。黄梅兴的父亲虽然是一位老农,但他知道唯有知识方能改变命运。

黄梅兴10岁那年,父亲掏空积蓄把他送到了村里的私塾上学,但奈何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黄梅兴只能辍学在家干农活。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民国;同时也废除了私塾的教育形式,开启新的教育制度。黄梅兴对知识的渴望愈发强烈,在他的软磨硬泡之下,父亲一咬牙再次把他送到学校读书。

20岁那年,黄梅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城的中学就读。但中学还未毕业,又因家里没钱再次辍学。无奈的他在别人的推荐下,回到村里担任小学老师教书育人。

当老师期间,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书籍和国家大事,渐渐的他对革命产生了浓郁的兴趣。24岁时他为了追求自己救国救民的志向,毅然辞去老师这份工作,跑到广州参军,从此开启了自己的戎马生涯。

为国捐躯

1924年,黄梅兴在粤军邓演达的推荐下报考黄埔军校,成为了陈赓、左权、陈明仁等人的同学。因为表现异常优秀,被薛岳看重,任命他为见习排长。

1925年,陈炯明背叛革命,倒行逆施,他统治下的江东地区民不聊生,孙中山决定出兵讨伐陈炯明。黄梅兴所在部队也在此次东征军战斗系列中。

初次上战场,黄梅兴作战勇猛,被升任为连长。当时薛岳团部接到命令,夜袭敌军军部,黄梅兴主动请战,当晚他率领部队,经过周密的战斗部署,指挥部队分三路对敌军发起进攻,他更是身先士卒冲锋在最前面,在他的指挥下,一个连的兵力把敌军两个军近万人打的丢盔弃甲。在第二次东征陈炯明时,黄梅兴直接升任营长;同年与赖伴梅结婚并生下儿子黄崇武。

1926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黄梅兴率部参加北伐,在江西遭遇孙传芳部,与其展开激烈战斗,最终身负重伤,转入后方调养。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的推动速度极快,海陆空三军对我国领土发起猛烈攻击。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黄梅兴奉命率部参战。

此时已经是少将旅长的黄梅兴依然身先士卒,率部对日寇发起猛烈攻击,连续攻破日军十多个堡垒,然而就在黄梅兴进攻日军最后一个堡垒时,因为日军炮火密集,黄梅兴将军不幸中弹牺牲,成为了淞沪会战中第一位为国捐躯的将军。

黄梅兴牺牲时,其儿子黄崇武才12岁,但父亲的去世让他明白了国仇家恨,是男儿就要报效国家。3年之后,黄崇武被特批进入了黄埔军校学习。

1941年,黄崇武被分配到中国远征军服役,他也像父亲一样作战勇猛,在反攻日军的战斗中,立下战功。抗战胜利后,黄崇武不愿内战,于是选择了退伍。全国解放后,他也一直从事教育工作,而黄老爷子也在2005年永远离开了我们。

结语

没有先辈负重前行,也就没有我们后辈的安稳生活!黄梅兴父子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立下的功劳值得我们铭记!

信息来源:黄梅兴 - 殉国将领 - 抗日战争纪念网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