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伤后的龚翔宇复出表现出色,成为了全场得分王,但是从接应位置来看,中国女排依然缺少接应,而且龚翔宇也27岁了,始终没有好的替补!那么为何中国女排没有好的接应苗子呢?
其实中国女排的主攻人才的发展都要优于接应,到现在甚至出现了大赛上2号位几乎无人可换的情况,那为什么不在早期发现边攻人才时就有计划的宏观调控平均培养?比如伦敦周期国家队比赛一度死守四号位,二号位基本不打,现在看来非常匪夷所思。
笔者觉得这个现象有很多原因:首先国家队传统就决定了接应的用人,蔡斌带国青确实着重培养了几位接应,但国家队和国家青年队用人理念不太一致,陈忠和的国家队用跑动接应,蔡斌指导带国青培养强力接应,蔡斌的国青为国家队输送很多人,唯独缺了接应。
中国的接应是要承担大量调整传球串联任务的,相当于前后排衔接关键人,包括到伦敦周期,中国女队的接应都还有大量传球任务。所以,理念就决定了那段时间这些接应在进攻地位上是(第三)主攻,要把最强的攻手放在四号位。
但随着女子排球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队(尤其是欧洲女排)把接应从串联任务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重要进攻点。
郎导也在里约周期建立了新的中国接应模式,没有彻底放弃接一传的传统,但会适当解放接应的地面和串联任务。郎导还非常重视主攻的二号位能力。
其实,中国和日本女排用成绩证明这套打法不行了(严谨地说没有适合的人打跑动保障型接应)。国家队坚持用强力接应,地方队慢慢就会按照这个路子培养了,我们很多基层教练和年轻运动员内心中觉得接应低主攻一等,也是需要改变的!
另外,郎导那时接应可用人选多一些,曾春蕾力量强、杨方旭速度快,龚翔宇就属于想打造成不接一传的强力接应了,带去里约目的很明显了。
其实笔者认为,龚翔宇这样的就很好,能接一传,能扣部分强攻,防守拦网也不错。毕竟中国女排队员的体质和欧美球员不一样,没有她们那么好的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