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5日下午,法国总统马克龙应我国邀请抵达北京机场,开启了一场为期三天的国事访问,而我国也给予了马克龙超高规格的礼遇。
从献花仪式到车队护送,再到三军仪仗检阅及超高规格订单,马克龙收获颇多。
那么我国为何会给予他这种待遇?他或者说法国又给予了我们怎样的“回报”呢?
一 、惊险上台,三次访华马克龙的故事要从1977年说起。
当时他出生于法国北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后来他大学毕业经历高级公务员培训,正式迈入政坛,为法国社会党奔走。
在2017年法国总统的选举中,他以65.5%的选民支持率击败勒庞,成功当选。
消息传出后,欧洲各国甚至比法国人民更激动,这点让很多人都不解。
别的国家也就罢了,德国和法国作为欧盟中的两大主力,竞争可是一直很激烈,为什么德国总理朔尔茨都会成为马克龙的“拥趸”?
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们都不想看到勒庞上台。
勒庞作为法国国民阵线前主席,身上贴着很多夺目的标签。
比如说“欧盟主义怀疑者”、“北约反对者”等,她甚至还因父亲亲近德国被踢出了自身党派。
因此在勒庞支持率接近马克龙的时候,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国家才会如此紧张,就连泽林斯基都宣称“马克龙才是乌克兰真正的朋友”。
然而,这些人之所以抱有这样的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信面对挑战时,马克龙领导的法国会站在他们那边。
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倒也不尽然。
马克龙不甘心法国一直被美国牵着鼻子走,更不愿意让法国像德国一样,成为美国“附庸”,这才有了三次访华之旅。
马克龙的第一次访华,是在2018年1月。
当时他一方面是为了招揽订单,帮助法国缩小高达300亿欧元的双边贸易逆差,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接下来五年与中国缔造战略伙伴关系。
在此次访华中,马克龙明确表示,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应该放弃对中国的成见,中国的崛起对于法国等欧洲国家来说是机遇而不是威胁。
马克龙的第二次访华,是在 2019年11月。
这次访华目的和第一次大同小异,主要是为了执行之前的政策,推进中法关系。
由于此后疫情出现,所以马克龙与我国联系渐少。
马克龙的第三次访华,就是2023年4月5日。
这次访华,马克龙承担很大压力,因为美国一直在试图号召欧洲国家孤立中国,逐步减少与我国的联系,马克龙此行无异于直接与美国说不。
实际上,这也恰恰是马克龙的目的。
毕竟之前,欧洲国家就已经在武器和能源领域争到了对美国的依赖性,法国要想坚持独立自主,就得寻求新的平衡力量。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马克龙访华时,我国会给予他如此超高规格的待遇。
那么问题来了,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献花仪式、车队护送以及三军仪仗队检阅,马克龙和法国在实质上还得到了什么?又“回报”了什么呢?
二 、马克龙访华与法国收获马克龙此次来访,法国的收获,主要包括经济、文化以及政治三个方面。
先说经济。
各国与我国深化经贸合作,都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马克龙此次出行才会带着60多位法国商界领袖。
短短时间里,中法36家企业就谈下了18场合作,而且大多体量惊人、意义非凡。
譬如说与空中客车打造第二条生产线,在餐饮上实现全链条快速协同机制等等。
光是就空中客车公司谈下的订单,总价就超200亿元,恰好能解法国燃眉之急。
要知道在今年二月法国通胀率就已经高达6.3%,同时由于俄乌战争等因素,法国的经济增速很可能会从去年的2.6%下降到今年的不足1%。
在这种背景下,继续优化两国贸易结构,向中国出口商品,对法国讲意义非凡,像法国电力公司、威立雅集团,都是法国对华贸易的重点。
再说文化,中法文化交流也是马克龙此次访华的一大核心。
正因如此,马克龙才会在抵达北京当天就出席了第17届“中法文化之春”活动,还和我国著名演员黄渤等人同台交流,共同宣传。
这一艺术节最初设立于2006年,虽然时间不长,但切实推动了中法文化交流,像《小王子》、《悲惨世界》等经典IP的引入和改编,都与此有关。
我们上面也提到,马克龙此次出行带了60多微商界领袖,可很多人都不知晓,一同随行的,还有20多位法国文化界的骨干,他们也肩负着交流任务。
最后要说的,就是通过马克龙此次访华,法国在政治上获得的收获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法国是第一个同我们建交的西方大国,因此中法关系一开始就比较好,再加上我们又都坚持独立自主外交传统,双方更是亲近。
之前因为疫情,中法两国在战略层面的高级别对话机制暂时中断。
可是如今双方均表示会延续元首年度会晤机制,并在今年内就举行新一次会议,
从这一点上看,中法两国或在台湾问题以及乌克兰问题上达成新一轮共识。
台湾问题是我国内部问题,毋需多言,法国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至于乌克兰问题上,中国也能对法国提供诸多帮助。
毕竟,随着法国多次强调独立,跟美国发出不同的“声音”,国际上对法国就多有批判之声,就连乌克兰都一改之前口径,说法国“代表不了欧洲”。
但随着中法进一步加深合作,中国对法国的声援也能大大减小马克龙和法国压力,从这个角度看,马克龙访华确实是明智之举。
三 、来自法国的回报如果说“零和博弈”会带来两败俱伤,“脱钩断链”会导致双方受损,那么加强双方交流合作,就是典型的共赢之举。
我们上面所提到的,马克龙访华给法国带来的经济、文化以及政治方面的收获,放到我国身上同样也适用,因为中法两国在很多方面都是利益一致的。
比如说,中国和法国都有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的诉求,两国就此问题协商后,可以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并且共同推动解决问题。
马克龙此番赠送的瓷器花瓶(图片来源:塞夫尔官网截图)
再比如说,我们上面提到的与空客公司的订单,协商结果是在中国生产,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工作岗位。
另外法国也从我国买了不少东西,光是海上舰艇方面的订单总价就高达210亿元……
除了上述东西外,马克龙这次访华还带了一份特别礼物,“赛弗尔瓷花瓶”。
从1740年法国奥里侯爵建立第一家瓷器厂建立开始,这家瓷器厂就挂上了“皇室特供”的招牌,甚至在整个欧洲都处于领先地位。
除了极高的收藏价值之外,这种瓷器还是法国乃至欧洲文化与权利的象征,马克龙精挑细选出了这样一份礼物作为“国礼”,还是可见诚意与态度的。
实际上,马克龙在前面两次访华过程中,准备的“国礼”也都相当不俗。
第一次访华时,马克龙带来的礼物是一匹法兰西共和国骑兵卫队的名为“维苏威火山”的棕色公马。
当时这份礼物一经曝出,大家就给予了一致好评,因为这匹骏马所属骑兵部队,是法兰西最荣耀的骑兵部队,以此作为礼物,恰恰能展示处法兰西的风采。
除此之外,骏马还代表着骑士的精神和抗争得姿态,法兰西以马匹作为礼物,在整个世界外交史上也是相当罕见的,特别是马在中国有马到成功等好的意涵。
第二次访华时,马克龙挑选的礼物是一瓶葡萄酒,1978年的罗曼尼·康帝。
这款葡萄酒在法国的地位,大约相当于茅台在我国白酒中的级别,至于特意挑选1978年的年份,是为了和我国的改革开放相对应,也别有一番巧思。
当然,我国作为礼仪之邦,自然也给予了马克龙相应回礼。
就拿马克龙最近这一次访华来说,我国就回赠了他两份礼物,一份洛阳牡丹,一份木质棋盘。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就曾提到,“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牡丹可谓是当之无愧的“花中之王”,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以洛阳牡丹相赠,既弘扬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又表现了我们的友好敬意,可谓是一举多得,至于那份木质棋盘,材料也不简单,是可以当传家宝的存在。
中法两国在重启交流方面,都颇具诚意,因此整体的交流也比较愉快。
那么此事后续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能从马克龙访华中得到怎样的思考呢?
四 、马克龙访华的影响和思考就在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之际,欧盟也坐不住了,宣称将在下周派出代表博雷利访华,而这同样也是一位欧洲重量级人物。
其实,在更早之前博雷利就已经透露出了想要访华的想法,但在疫情、俄乌冲突等等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了一定“偏航”,这才未能成行。
可是随着俄乌冲突不断加剧,美国和北约暴露出更大的野心,更多的欧洲国家开始意识到,当下已经到了关键时刻,而中国更是拥有着改变局势的关键力量。
后来欧盟更是进一步认识到,无论国际形势如何转变,欧盟都“不能失去中国”,并开始思考和认可我国给出的“和平解决方案”。
虽然从目前来看,欧盟内部仍旧存在一些不理智的声音,但是这些态度并不足以改变接下来的中欧关系将逐渐转暖的事实。
就像之前德国工业联合会提出,在中国与欧洲达成一致前冻结中国投资的意见,就根本不现实。
一方面,中国与欧洲的合作太多了,涉及到方方面面,2022年,我国是欧盟货物出口的第三大目的地,是欧盟货物进口的第一大来源地。
倘若真的长久冻结来自中国的投资,欧盟根本就无法承担这份损失。
另一方面,目前欧洲各国领导人开始争先恐后地访问中国,为了实现自身利益,也愿意积极的同中国合作。
就像法国总统马克龙,他这次访华过程中带了60多位商界领袖,涉及许多行业,有这些大型公司老板抢着和我国企业合作,部分人想限制中国又谈何容易?
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欧洲国家领导人的访华之旅将会更加密集,在中国与欧洲国家加强联系与合作的基础上,双方都会更炙手可热。
当然,这次之所以会有那么多商界领袖随马克龙出行,并与中国企业签订合作,不仅仅是因为欧洲官方部门的引导,更新为这些商界领袖敏锐的察觉到了机会。
就拿空客公司来说吧,这家公司的CEO傅里明确指出,
“空客之所以追加在华投资,是因为对中国的市场和投资环境有信心。”
“哪怕是在三年疫情期间,中国航司也接收了350架空客飞机,由此可见中国航空市场恢复劲头是多么强劲,未来的潜力是多么惊人!”
这也告诫我们,只有自身足够强大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只有硬实力才是真道理。
任何时候我们都得牢记,“靠山山倒,靠水水流,只有我们自身值得依靠”,只有不断充实自我,才能用实力来作为底气和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