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苏轼被贬黄州的第四年,爱妾王朝云产子,夫妻二人给幼子起名苏遁。
在给新生婴儿沐浴时,苏轼写下了一首七绝《洗儿戏作》,出人意料地表示,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不要太聪明,宁愿他生得“愚且鲁”,一生无灾无难,最后还当上大官。
这件事可稀奇了!普通人家的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当官,哪一个不是求神拜佛的希望儿子天资聪颖,就没听过有人希望自己儿子生来是个笨蛋,还妄想能当大官的,除非那是皇帝的儿子。
苏轼这么聪明,怎么会不懂得这个道理呢?那么,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下面还是让我们先看一下这首诗的原文。
《洗儿戏作》赏析《洗儿戏作》——北宋·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首诗的第一联是用大白话写成的,意思非常浅显明了。大概就是说,人人都渴望生一个聪明儿子,可我却不那么想。因为我自己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以致于蹉跎了一生。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在这件事情发生的四年之前,也就是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就因为“乌台诗案”被关进了天牢。
要不是有两宫太后和欧阳修、王安石等重臣的倾力相救,苏轼差一点就魂归西天了。那么,他为什么会卷入“乌台诗案”呢?很显然,一切正是因为苏轼太聪明了。
苏轼少年早慧,八岁以前就熟读经史子集,学贯儒释道三家。二十一岁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上京赶考,结果会考、制考“双榜夺魁”,一时传为佳话。
当时大宋朝全国上下,乃至金国的官员和老百姓都听说过苏轼的大名,据野史记载:北宋灭国的时候,金兵打进汴梁,还派人到处搜集苏轼的诗稿呢。
所以在“乌台诗案”以前,苏轼其实是很骄傲的。但是,苏轼也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那就是嘴巴有点“毒”,有一点得理不饶人。
因为自己比别人聪明,见识比别人多,所以苏轼就经常嘲讽不如自己的人(其中还包括自己的亲戚、朋友),于是得罪了很多朝中的官员。
再加上苏轼很会写诗词文章,时常把自己的政治见解写进这些文字里面,就给陷害他的人留下把柄。于是元丰二年,他就被台谏官员们揪住了一个机会,说他“讪谤皇上”,集体将他弹劾了。
《洗儿戏作》后两句,说的就是苏轼当时内心的想法,他说他希望自己新出生的这个儿子,将来看上去又蠢笨、鲁钝。
因为苏轼通过观察朝堂上那些身居高位者的情形,发现反倒是一些庸常之辈,最终居然可以无灾无难,一直做到公卿那样的大官。这一点表面上看是反常的,但是仔细一想却是合乎逻辑的。
根据宋代野史的介绍,与苏轼同时代的王珪、蔡确、张璪等人本来全部就是庸才,却做到了副宰相级别的大官。可见一个人的“聪明”,对他的仕途不但没有帮助,很有可能还是有害的。
孔子曾经在《论语》说过:“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武子是春秋时期卫成公、卫文公手下著名的贤臣,孔子指出宁武子为官之道,就是在遇到国家有道之时,表现出自己的聪明;而在国家无道的时候,就装糊涂。
所以不管在台上的皇帝本身是“有道”还是“无道”,那些善于和稀泥的“庸人”,始终都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宁武子因为这个原因成为卫国两朝元老,人人都称他贤能。但是他真的有治国之才吗,我看也不见得。只不过他这样的做法,的确是成全了自己在后世的名声。
这些古人为官做事的大智慧,其实早就写在经书里面了,只是普通人读书不认识,没有参透当中的内容,苏轼却是读明白了的。
所以有人说,苏轼写这首诗是为了讽刺当时朝堂政治的昏庸,让聪明人获罪,平庸之辈升官,在我看来,那倒也不一定。因为诗里说的,很有可能是苏轼内心的真实想法。
假如把一个国家当成一个有限责任公司,那么皇帝就是这个公司大老板,所有官员都是他手底下的员工。
你这个员工聪明,如果能为老板所用自然是好的,但是光有聪明还不行,你还得听老板的话,会看老板的眼色行事。
老板需要你聪明的时候,你才聪明,不需要你聪明的时候,你就得装糊涂。甚至有时候老板出了错误,你还得主动出来背锅。
你不能因为自己太聪明,表达欲望又很强烈,每一次公司开会都跳出来高谈阔论,还对大老板和别的高管冷嘲热讽,搞得别人像傻瓜一样,谁会高兴?
作为苏轼大老板的宋神宗,其实算是宋朝一位比较有能力的君主了。王安石是宋神宗的老师,他提出要通过“变法”来改善国家的经济问题,增强国家实力,这正好对了宋神宗的胃口。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宋太宗主政的时候,丢掉了国家的北方屏障——“燕云十六州”。从此以后,北方游牧民族时常南下打劫,搞得北宋不胜其烦。
宋神宗打算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一举收回“燕云十六州”,一劳永逸地解决掉边患。苏轼认为王安石“变法”想法是好的,但是措施太激进,又不利于民生,所以经常上奏表达对新政的不满。
可是苏轼根本没闹明白,新政虽然是王安石提出并主导的,但是真正想渴望推动新政的,就是宋神宗本人。
尽管我们从历史后来者的角度看,苏轼反对激进的改革才是正确的思路,在这一点上他的确显得比神宗高明。
但是苏轼身为臣属,一而再,再而三地攻击新政,而且还在奏表上面阴阳怪气地暗讽宋神宗,“新党”不弄他才怪。
假如苏轼“傻”一点,完全看不出变法后面存在的危机,又没有那么强烈的表达欲望,平时顺着皇帝的心意讲话。没事就写写宫廷诗歌逗宋神宗这个老文青和曹太后开心,时间一长,官阶自然会随着资历往上涨。
再说苏轼在眉山的时候,八岁就接触到了道家的学说。道家的老子曾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大智若愚”。做人就要像水一样,懂得顺应地形的流向和走势,随时改变自己的形状。
有大智慧的人,一定会收敛锋芒,扮成愚蠢鲁钝的样子,这样就不会像《三国演义》里面那个杨修一样,因为太聪明得罪了曹操,落得横死的下场了。
结语一个孩子的聪明劲儿,有一部分是天生的,但是另一部分是可以接受后天教化得到提升的。
有很多家长把自己的半生的精力和财力,全部都投入到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去,渴望改善他们的智力,让他们学得真本事,再去当大官,发大财,借以实现自己望子成龙的梦想。
然而这样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一个人成功的先决条件并不是“聪明”。现代成功学理论早已经总结出一个人成功需要是三商并重,即智商、情商、逆境商并重。
智商是代表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也就是俗称的“聪明劲儿”;逆商代表一个人抗挫折的能力,代表持之以恒的能力,即“韧劲”;
而情商是三商中最关键的一商,它代表的是一个人处事并利用社会关系的能力,说白了,就是“会做人”
民间师傅带徒弟常说:“未曾学艺,先学做人”。不管是开发智力,还是学习新知,在教育的优先级上,都不应该超过“学做人”。
一个人假如不懂得“做人”,不学一点为人处世之道,不能融入一个集体,并借助于当中的人事关系,除非投胎投得超级好,否则再聪明也很难实现阶级跨越。
如此看来,人生在世,既愚且鲁,也未必不好。父母有心培养自己的孩子,与其一味填鸭似地向他灌输知识,不如先想想法子,教他多读一点《中国通史》、《论语》和《菜根谭》。
参考资料:
《苏东坡新传》——《四川人民出版社》,作者:李一冰,2020.05;
《洗儿戏作》,作者:苏轼,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