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韩文公祠,古今名家诗文碑刻欣赏

诗意评旅游 2025-03-23 07:18:34

潮州韩文公祠,坐落于韩江东岸、韩山西麓,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从潮州城南迁建于韩山。历代重修达数十次之多,现祠主体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重修,1998 年再次修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世称“韩昌黎”。唐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潮仅七月有余,致力于传播中原文化,驱赶鳄鱼、解放奴婢、兴修水利、兴学育才,晚年官至吏部侍郎,死后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潮人敬之为神,北宋时期将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的鳄溪改称韩江。

韩愈在贬谪路上写给侄孙的一封家书,留下名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文公祠石牌坊,四柱三间式石坊,牌坊两侧修建出入口。“韩文公祠”四个字,为胡耀邦于1984年视察潮州时所题。

走过石牌坊,便是长长的登山石阶上韩山,韩愈的千古名句跃然于上: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祠门,上方石匾刻有蓝色古隶书“韩文公之祠”,门框石裙板砌筑平整,淡绿色软磨砖墙面,清淡文雅、沉静端肃。

刘海粟(1896-1994)题匾额“百世师”

祠分前后两进,头进门厅,后进是三开间正殿。

殿堂塑有韩愈坐像。“百代文宗”匾额,原北大校长周培源(1902-1993)题于1984年。

正殿内有历代碑刻。

“功不在禹下”,原为韩愈称赞孟子之语。明礼部右谏沈伯咸题写并立碑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

“传道起文”,巡视两广盐课太常寺少卿加二级沙拜,题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因字形特殊,后人辨认不一,现考定为“传道起文”,附每个字的考证。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两广总督吴兴祚(zuò)(1632-1697)参谒潮州韩文公祠题书:

过桥寻胜迹,徙倚夕阳隈。

绿水迎潮去,青山抱郭来。

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

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

中间小院,左右庑廊,廊壁嵌有明清以来的碑刻。

《谒韩祠》,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姑苏沈昌期题书,新安舒志学立石。

水色山光护古祠,至今草木系遗思。

鳄溪不自当年谪,凤穴何由此地私。

可谓明时稀阙事,若云吾道更多岐。

徊俯仰寒蝉咽,直节高风洵我师。

《谒韩文公祠遂次至邓州韵》,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闽楚石林材题书:

冲炎叱驭入南天,复岭重关路几千。

休说批鳞追往事,且谭驱鳄溯当年。

凤山献秀凌霄外,龙水浮光绕郭前。

独采芳荪荐明信,五云回首夕阳边。

《涂相谒韩祠诗》,嘉靖五年(1526年)南昌东潭涂相题书:

风雨祠前桧柏森,千年俎豆此登临。

韩山景仰尤加昔,佛骨传疑直到今。

尚有鳄鱼知道化,更无朝士识公心。

芳馨荐罢殊增慨,啸彻沧江下碧岑。

《韩祠》,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巴郡蕖瀛汪言臣题书:

祠堂高对凤栖城,八月居潮万古名。

身作泰山天下重,手扶云汉斗边横。

生平知已苏公赋,邂逅相逢泷吏情。

为想翩然披发下,鳄溪苹满水风清。

《重建昌黎伯韩公祠诗》,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知潮州府事江东后学林杭学题书:

遗庙千秋白露中,翚飞鸟革已重崇。

蛮方徙鳄犹余事,玉几披麟独抗忠。

石峙三峰吾道峻,潮来万顷大文同。

平生仰斗钦如在,此日绥黎愧我公。

侍郎阁,位于祠后的山坡上,双层仿古结构,建成于1989年,是为了纪念韩愈而扩建的景点。平台垂壁镶嵌巨幅题刻“吾潮导师”,阁前平台立有韩愈石雕胸像。

韩愈晚年官至吏部侍郎,阁中设有“韩愈治潮及其法治精神”专题展览。

阁前平台凭栏远眺,韩江与广济桥尽收眼底,江对岸潮州古城环抱于潮州新城中。

允元亭,建于1989年。

丁允元(1142-1214),官居南宋太常寺正卿,淳熙十四年(1187年)因恳请赦免“盐铁”税,被贬为潮州知州。在潮理政期间,有感于此地是当年韩愈常登临之地,并有亲手栽种的橡木尚存,于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把原城南祠迁建于韩山今址,由于选址得当,故沿延至今。

石碑长廊,长约90米,镶有当代名家书法石碑,刘海粟、启功、赵朴初等现代名人留下诗作、笔墨。

也题小诗一首《潮州韩文公祠》:

功满韩江誉满山,千年碑刻竞诗篇。

一封朝奏帝王怒,万里谪发下岭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