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番泻叶在清代引入我国药用,番泻叶之名首见于王一仁的《饮片新参》(1935年),谓能“泄热,利肠腑,通大便”。迄今,番泻叶泻热通便之功用仍为临床应用的主体,且随着临床实践不断深入而运用范围日渐扩大。
中医中药番泻叶为豆科植物狭叶番泻或尖叶番泻的干燥小叶。主产于印度,我国广东、广西、云南亦有栽培。通常于9月采收,晒干。本品气微弱而特异,味微苦,稍有黏性。以完整、叶形狭尖、色绿者为佳。生用。
本品性味甘、苦,寒。归大肠经。具有泻热行滞,通便,利水的功效。
注意:妇女哺乳期、月经期及孕妇慎用。剂量过大,有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
番泻叶原产于国外,功主泻下,药用叶片。因产地、功效和药用部位而得名。又名旃那叶、泻叶、泡竹叶。《美国药典》收载了番泻叶,并谓尖叶番泻的商品名称为Alexandria Senna,狭叶番泻的商品名称为Tinnevelly Senna。
《饮片新参》:“泄热,利肠府,通大便。”
《现代实用中药》:“治食物积滞,胸腹胀满,便秘不通。”
现代药理中药番泻叶中含蒽醌衍生物,其泻下作用及刺激性比含蒽醌类之其他泻药更强,因而泻下时可伴有腹痛。其有效成分主要为番泻苷A、B,经胃、小肠吸收后,在肝中分解,分解产物经血行而兴奋骨盆神经节以收缩大肠,引起腹泻。蒽醌类对多种细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及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时间: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