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良海港较少,海上交通运输不便,陆路运输压力大,一直是困扰我国东北地区发展的一个难题。但随着中俄关系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合作开发加速,这一难题正在俄方的帮助下,得到解决。
日前,中国海关总署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发展吉林省的内贸货物跨境运输,自今年6月起,俄远东地区的重要港口——海参崴港,将成为相关运输的中转口岸,位于浙江省的2个港口则将成为新的入境口岸。
【海关总署公告截图】
在分析这一新举措带来的影响之前,我们需要简单了解一下内贸货物跨境运输。这一运输模式,其实是借用邻国港口中转,进行国内的商品贸易运输,以减轻陆路运输的压力,提升运输效率。
目前,我国采用这一运输模式的主要是本身优良港口较少,但资源丰富,且距离邻国良港较近的东北地区。通过借用朝鲜和俄罗斯的港口,我国得以更加方便地将东北出产的粮食 木材 矿产等商品运往东南沿海,并将东南沿海地区出产的商品,运往东北。
举例来说,此前开通的“珲春—扎鲁比诺—舟山”航线在运输时间上就要比通过大连等港口的原有运输路线节省2到4天。
【2020年4月,“海丝路1号”搭载着从珲春口岸出境,经俄罗斯扎鲁比诺港中转的220标准箱玉米抵达舟山港】
只是在新的公告发布前,只有经过黑龙江的绥芬河 东宁等口岸出境的内贸货物,会通过海参崴港口进行中转,从吉林省珲春口岸出境的内贸货物,主要是通过朝鲜罗津港和俄罗斯扎鲁比诺港,进行中转。现在其实是增加了海参崴港这一选项。
中国海关在已有罗津港 扎鲁比诺港的基础上,增设海参崴港为吉林省的内贸中转口岸,恐怕也是出于现实运输需要的考虑。
【吉林省早就开始应用罗津港和扎鲁比诺港,进行内贸货物运输】
简单来说,在距离上,罗津港和扎鲁比诺港确实离珲春口岸更近,但这两个港口的建设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在短时间内,恐怕无法满足中国内贸运输的增长需要。以扎鲁比诺港为例,这处港口最初是一个渔港,虽然中俄已签署合建协议,要将这处港口建设成年吞吐能力6000万吨的国际港,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目标尚未完全实现。
在此情况下,我国自然会考虑陆路运输距离增加不多,但港口运输条件更好的海参崴港。毕竟,这处港口才是俄罗斯远东的第一大港,在2017年时,年货物吞吐量就达到了7500万吨,当前的年货物吞吐能力应该已在1亿吨上下,完全可以满足中方的运输需要。
【海参崴港】
可以说,随着海参崴港开始承接转运工作,吉林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与东南沿海之间的货物运输将更加方便,在大力推动东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助力全国的经济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海关的相关调整,不可能绕过俄罗斯方面。在公告发布之前,两国相关部门必然进行了沟通。而双方能够达成协议,也反映出了当前中俄新阶段合作的一些重要内容。
【借用他国港口的合作,必然需要签署相应的协议】
首先,在今年3月的中俄高层级会晤之中,双方就商定,要加强交通运输领域的合作,共同支持过境俄罗斯的铁路和海上运输,提升运输效率。而吉林省开始使用海参崴港进行内贸运输,无疑就是双方在运输领域加强合作的真实写照。
除了港口使用,中俄还在共同商讨着新增边境口岸 共同加强基建等议题。我们甚至可以预测,在未来,俄境内的良港和铁路运输线,将越来越多地承担起中转的重任,让中国出产的商品可以更加方便地走向世界。
【由于铁路轨距的问题,部分商品会在珲春等铁路口岸进行转运】
其次,此番合作也可以被看作是,两国在利用东北 远东距离较近的区位优势,强化两地间的经济联系,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要知道,“东北-远东”的合作开发,现在是中俄两国全面深化合作的一个重点方向,俄方对此也是十分重视。
相信关注中俄关系的朋友都清楚,在俄乌冲突爆发前,普京政府就确立起了“向东看”的战略布局,想要开发远东地区,提升基建水平,增加与中国等东方邻居的经贸往来。
【俄罗斯政府的目光早就转向了东方】
随着俄乌冲突爆发,北约向北欧扩张,在西部与西北边境面临更大安全压力,与欧洲在经济上基本脱钩的俄罗斯,更是积极加强了与中国的全方位合作,“东北-远东”的合作开发也被放到了与能源 经贸以及文化交流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在3月下旬,俄政府分派的,5名负责中俄合作具体事务的副总理中,就包括了兼任远东特使的特鲁特涅夫,这位俄方高层负责的也正是“东北-远东”合作开发。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中国对于海参崴乃至整个远东的想法和规划,自然也是得到了俄方比较积极的回应。
由此可见,随着中俄建立起远超军事同盟的特殊伙伴关系,两国的全方位合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中俄战略合作这个层面,放眼整个远东地区,海参崴港成为吉林的内贸中转口岸,只是一系列合作中的一项,未来更多的合作项目,也将提上日程,为整个远东和东北地区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