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子绝孙”式招聘火了,企业不厚道竞争,坑的却是应届毕业生!

谢蔚 2023-03-01 11:30:30

人们常用“海王”形容一个人在选择对象时,采用“广撒网、不主动不拒绝”的方式,增加“备用选项”。自己倒是增添了很多可选机会和后路。

但对方却在这种有意的套路下,白白浪费时间。想不到连招聘中,也开始应用起这样的思维。大学生普遍单纯,还没能入职便遭到了现实世界的“毒打”。

大学生被“泡池子”,原来是企业的“断子绝孙”式招聘

虽说现在高校生就业是很大压力,天之骄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但考上名校,依然意味着学生的实力超过绝大多数同龄人。

比如985院校,全国也就39所。就算再怎么扩招,全国平均录取率只有1.62%左右。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普通家庭的学子,考上985大学才是逆袭之路。

但是这些学霸过得怎么样呢?近年来职场内卷的指数不断攀升,谁能想到即便是这样的“尖子”,在占有绝对优势的招聘方面前,还是要妥协。

又是校招季,名校大学生被“泡池子”的现象依然上演着。这里的池子是校招时的术语,意思是企业的储备人才库,包含那些已经通过笔试、面试,但迟迟不给“最终确认”的学生。

有人吐槽这个现象,发现原来被这样拖着的同学并不少。他们其中不乏985高校的优秀学生,也有部分双非院校的。叫人纳闷:既然已经面试完了,确定名单就这么难、这么慢吗?

如果你也遇到类似的情况,就要留心了:到底是真的无法确认签约名单,还是有意拖延。有过来人用“断子绝孙”式招聘,形容这类企业的套路。

主要有以下的表现:先是海量筛选,将应聘者的基数尽量扩大。他们可能主动去搜索大学生的简历,并热情地发出面试邀请。

有找工作经历的同学可能都体验过简历石沉大海、或者被人事员冷落的感觉。这是有人主动伸出橄榄枝,还是有一定规模的正规企业,属实令人信心倍增。

然而,通过笔试、面试之后,他们的态度可能就逐渐开始变化了。这是因为有很多大学生,从一开始就并不属于招录标准内,但能力又还不错;或者过于优秀,企业知道干不长。

他们为了避免这些同学应聘不成之后,去同行那里工作,所以迟迟不告知结果。起初问起,人事员可能还耐心解释一番;到后来基本就只有“再等等”这种话。

实际上真正确认用人名单,根本不是这么困难的事。让大学生一等再等,某些企业不过是想让竞争对手在人才方面“断子绝孙”。

企业不厚道竞争,坑的却是应届毕业生

不想录用却又不放手,自己吸纳人才的能力有限,就通过“断子绝孙”式招聘,拉跨对手的招录。这种操作是企业之间不厚道的竞争。

得知以后真让人唏嘘不已,尊重知识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可有些公司,甚至包括部分知名企业,首先想的不是提升福利待遇、改善职场模式,而是靠这种手段扰乱秩序。

然而,直接被坑的对象,却是应届毕业生。校园招聘相对于社招,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那些比较好的企业,通常对外大规模招录,就只有春秋两季的校招。

如果在正式毕业之前的校招季没能落实一份好工作,走出校园往往求职满意度更低。而“断子绝孙”式招聘,恰好就抓住这个规律拿捏大学生。

“海选”毕业生,不能录用的同学又一直不明示;或者只是让大四的学生实习,迟迟不正式签约。时间耗到招聘季结束,主导权就完全掌握在企业手中。

倘若被优秀的大学生放鸽子,他们可以依次录用“备胎”。倘若人满,也不用花任何成本,就能直接将“蓄水池”里的同学踢开。毕竟是你心甘情愿等待的。

不厚道的操作,终将影响企业自身的口碑

不得不承认,面对这种不厚道的招聘和竞争方式,我们普通大学生几乎很难改变。一旦成为其中被抛弃的一员,等于应届生的身份“过时了”。

再想找其余靠谱点的好工作,已经错过最佳时机。所以应届生一定要重视和珍惜这种身份。既然企业广撒网,我们也别太单纯。保护自己合理的权益,寻找更好的出路。

这种“断子绝孙”式招聘,眼前可能扩大了筛选范围,影响对手的招聘。实际上最后坑的是自己。当代大学生经常相互分享经验教训,特别是网络时代,不厚道的企业终会自食其果。

话题:你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招聘?

0 阅读:481

谢蔚

简介:大家好,谢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