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醯儿忆太重:咱山西的工业传奇

老醯儿谝史 2025-02-01 16:21:35

1950年5月,重工业部全国机器工业会议合影

咱山西人,对这片黄土地上的事儿,那可是有着说不完的情、道不尽的爱。今儿个,我就给大伙唠唠咱山西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大功臣 —— 太原重型机器厂。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战争的硝烟才刚散去,国家到处都是百废待兴的模样。钢铁对于国家的建设有多重要,大伙都清楚,没钢铁工业的发展,国家工业化就是个泡影,国防建设更是无从谈起。1950 年 5 月,重工业部召开全国机器工业会议,在会上提出要建设新中国第一座重型机器厂,专门配套生产钢铁系统的机械装备。我还记得当时,那消息一传开,咱山西人心里那叫一个激动,都盼着能为国家出份力。

重型机器厂筹备处成立

1950年10月4日,在万众会议一结束,重型机器厂筹备处就成立了,上海事务所负责前期设计工作。整个项目投资七亿五千万斤小米,折合当时货币 6075 万元。在那个财力有限的年代,能有这么大的投入,足见国家对这事儿有多重视。

重型机器厂破土动工

1950 年 10 月 4 日,在万众瞩目下,重型机器厂破土动工了。可谁能想到,不久朝鲜战争就爆发了,国家经济遭受极大考验。但咱重机厂的建设者们,那可是铁打的汉子,啥困难都打不倒。大伙心里就一个念头:志愿军在前线为了咱国家拼命,咱在后方也要为祖国建设拼命。当时条件艰苦得没法说,可建设者们就凭着一股 “与天斗、与地斗” 的劲头,咬紧牙关,克服了重重困难。建设准则是 “边建设、边准备、边生产”,工厂还在建设,产品研发工作就已经热火朝天地展开了。

建设中的生产车间

1955 年,太重厂的前期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建成的锻造车间、铸造车间,那叫一个雄伟。还有苏联专家楼,外形像数字 “7”,大伙都亲切地叫它七形楼。同年 7 月,新中国第一台 50 吨大型桥式起重机在太重厂诞生,这台重机后来一直在起重机分公司服役,见证了太重厂的一路成长。

350吨门式起重机

1958 年,铸钢车间、水压机车间、一金工车间等 14 个重点车间先后建成投产,太原重型机器厂正式建成。那时候,厂里的工程人员大多来自上海、辽宁等地,还有几十名苏联援华专家。他们带着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和咱山西工人一起,为太重厂的建设挥洒汗水。1959 年 3 月,太重厂成功试制出我国第一台 1200 薄板轧机,这标志着咱太重厂在技术层面有了新的突破,也让咱山西工业在全国有了更响亮的名号。

可到了 1960 年,中苏关系全面破裂,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把援华专家全撤走了,还带走了所有项目图纸。但咱太重厂人没被吓倒,开始自力更生,培养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1961 年,成功为三门峡水电站研制出 350 吨门式起重机,还研制成功 4 立方米大型矿用挖掘机,当年底又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套火车车轮轮箍轧机,结束了我国火车轮箍依赖进口的历史。那时候,咱山西人走出去,腰杆都挺得更直了。

60 年代的太重厂,发展迅猛,成绩显赫。研发的产品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三线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69 年,还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制造了 3 号塔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 号就是从这座塔架发射升空的。这是咱太重厂的荣耀,更是咱山西的荣耀!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3号塔架

70 年代,太重厂着重科研技术的提升,同时发展航空航天特种装备。1978 年成立太原重型机器厂研究所,年底试制成功 3000 吨海绵钛压机。这一步步走来,太重厂的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

80 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太重厂和德国德马克公司合作,引进 DIN 标准,技术研发实力大大提高。那时候的太重厂,可真是辉煌。厂区配套建设在省内数一数二,职工家属楼、子弟学校、幼儿园、技工学校、职工医院、职工食堂啥都有。每周末还会在露天电影院放电影,在电视还没普及的年代,那可是大伙最期待的事儿。一家人搬着小板凳,坐在露天电影院里,看着电影,欢声笑语回荡在厂区,那画面,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温暖。

太原重型机器厂的铁路专线火车

1998 年 7 月,太原重型机器厂和大同齿轮厂合资组建太原重工。进入新世纪,太重在大型矿用挖掘机、航空航天、铸造起重机等领域都占有一席之地。七十余载,太重厂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它见证了咱山西工业的发展历程,也承载着咱山西人的奋斗精神。咱山西人,就像太重厂一样,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不管遇到啥困难,都能咬牙挺过去,向着更辉煌的明天努力奋斗!

图片来源于网络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