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的高光时刻和些许遗憾

影狂人 2023-07-10 11:58:31

《长安三万里》7月8日首映,至于为什么要推迟一天,到周六才首映,是中国人的应该都懂。

提前在影院看了点映场,先说下总体印象。

片名挺大气磅礴的,但是切入点却非常小。以高适、李白、杜甫三人的友谊为主线,长安的繁华与萧条为背景,吐蕃围困长安为戏剧张力悬疑点,勾勒出一幅盛唐末期的画卷。

先说优点。

从故事性方面来看,吐蕃大军攻城、佯装败退、绕路敌军后方、击败吐蕃军以解长安之围,剧情环环相扣,有伏笔有谋略,追光动画的剧情短板终于支楞起来了。

从画面变现力来看,李白醉中朗诵将进酒这一段确实是全片的高光时刻,技术能力拉满,肉眼可见的经费在燃烧,想象力也在线。李白在天宫大殿中和虚构的人物碰杯的那一刻,酒杯由虚化实,器皿宛如金属的碰撞声传来,确实让观众赏心悦目。

下面是吐槽时间。

一是大量故事情节和史实不符。影片点映后,热度确实非常高,大家反映的观影现场,很多人都跟着剧中人物朗诵经典的诗词。但是,这不是一部课堂科普片,如果仅仅满足于罗列经典唐诗,那3小时的片长绝对不够。

电影中对诗人背景资料和日常生活的展示引起了大家兴趣,某瓣中不少帖子都在激烈讨论,哪些是史诗,哪些是编剧杜撰。

首先,高适和李白两人的相识压根不是什么青年相识于洞庭湖畔,而是中年一起组团旅游碰到一起。其次,对于究竟是谁救了触犯军律郭子仪,普遍认为是李白偶然得见郭子仪,便起了惜才之心,托人免去了郭子仪的刑罚。而片中却把这一功劳安在了高适的头上。这也导致后来郭子仪救李白有点突兀,编剧于是再加一笔,让高适偷偷给郭子仪书信一封求情,这下可好,躺着赚了两笔人情。最后提了一下高适在四川为官期间对杜甫的照顾,这一点倒是比较符合史实的,有不少杜甫的诗可以佐证。

这种张冠李戴式的演义戏说,简直让人尴尬。要不然你架空历史,自己再编个新故事也好啊,一会有历史考据,一会又自己瞎编。

二是人物建模造型颇具争议。这次就不说和《雄狮少年》类似的咪咪眼了,上半身比下半身长的人物比例,导演是怎么通过采用的。还有那些个马匹,怎么那么胖,也是五短身材。这哪来的美感,怎么拿来对小朋友们进行美育培养。说什么参考唐代画像、陶俑之类的就别为自己找借口了,照搬照抄艺术作品还有理了。那些艺术片又不是照片,可参考借鉴,可没说要一模一样啊。

三是节奏把控流于平淡。电影过去了半个小时,还在那里讲李白和高适的相扑之道。电影还有1个小时,已经有人频频起身了。能够明白追光动画想把本片做出一种史诗感的雄心壮志,但是最终效果却是十年又十年的流水账式的生活日常,过于稀松平常了。高适总在梁园种地,李白天天胡姬酒馆喝酒。高适去赴李白之约,李白一脸懵,高兄你咋来了,快一起和新朋友喝酒。高适郁闷,当天就又回去种地了。

影片把高适塑造成了一个务实吃苦、心有锦绣、大器晚成、重情重义、进爵封侯的成功典范。反观李白,整日酗酒、疯疯癫癫、原生家庭不幸福、一生为了成功瞎折腾,最后还遭受了牢狱之灾。把李白那种面对坎坷命运的洒脱,讲述为寄情山水的逃避。大唐少了一位能臣并不可惜,同时代著名的诗人政途都不顺,华夏文明倘若没了这位诗仙才是真正令人遗憾。

据说这部是继白蛇传新传说、杨戬新神话之后的“新文化”系列开篇之作,希望之后如果单独拍杜甫,可别再瞎杜撰了。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