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催娃模式,巧用动机心理学,让孩子爱上学习!

简宁心理 2025-01-02 18:22:10

你好呀,我是简宁。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感觉自家孩子像个“被动学习机”,不推不动,不催不学?老师布置的作业,家长不盯着就拖拖拉拉;考试都快临近了,三催四请他也不知道着急,但一看起电视、玩起手机就来劲。

看着真的是恨铁不成钢,甚至忍不住吼上几句。每天日常“催娃”模式,孩子累,家长更累!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怎么样可以让孩子自动自觉地学习,告别“催娃”模式,让孩子真正爱上学习!

相信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孩子佛系、躺平,需要家长不断地催促、监督,甚至用奖励或惩罚的手段才能让他们乖乖坐到书桌前。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是被动地学习,学习效率低下不说,还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让孩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而自觉的事情呢?

其实,这背后隐藏着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动机。简单来说,动机就是驱动我们去做某件事的内在动力。而动机又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今天,我就结合动机心理学的知识,来跟大家分享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你找到让孩子爱上学习的钥匙。

01外在动机:学习的“助推器”

外在动机是指个体为了获得某种外部奖励或避免某种惩罚而去做某件事。

比如,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表扬、老师的奖励、心仪的玩具,或者为了避免挨骂、被罚而努力学习。

很多家长都习惯用外在动机来激励孩子学习,比如“考到90分以上就奖励你一个玩具”、“这次考试进步了就带你去游乐园”、“再不认真写作业就没收你的手机”等等。

那外在动机有用吗?当然有用!

在短期内,它可以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让孩子为了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而暂时性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毕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一开始就对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充满兴趣。在学习初期,或者面对一些枯燥、困难的学习任务时,适当的外在动机可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帮助孩子迈出第一步,逐渐培养起学习的兴趣和习惯。

但是,外在动机是有一些弊端的:

(1)效果不持久:一旦奖励或惩罚消失,孩子的学习动力也会随之减弱。

(2)容易导致功利心:长期依赖外在动机,孩子会变得过于看重结果,而忽略了学习过程本身的乐趣和意义。

(3)可能扼杀内在动机:过多的物质奖励可能会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为了获得奖励,而不是因为学习本身有趣,从而扼杀了他们对学习的内在兴趣。

02内在动机:学习的“自驱力”

与外在动机相对的,就是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个体因为对活动本身感兴趣或感到愉快而去做某件事,而不是为了获得任何外部的回报。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因为喜欢、感兴趣而去做某件事,而不是为了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

比如,有些孩子喜欢看科普书籍,因为他们对宇宙、恐龙、自然科学充满了好奇;有些孩子喜欢拼乐高,因为他们在拼搭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有些孩子喜欢画画,因为他们享受用画笔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当孩子出于内在动机学习时,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他们会更加专注、更有创造力,也更容易坚持下去。

看到这样,我们也就知道了,内在动机才是让孩子自主学习的真正动力!

一个对学习充满内在兴趣的孩子,会主动探索知识,积极思考问题,享受学习的过程,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这样的孩子,不需要家长太多的“鸡娃”,他们会自觉自愿地学习,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03内化:将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的魔法!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道理我都懂,可是我的孩子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怎么办呢?

别担心,心理学家们早就为我们找到了解决办法——内化。

内化,就是将外部的规则、要求,转化为内部的、个人认可的价值观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比如,一个孩子一开始可能是为了得到父母的奖励而好好写作业,但慢慢地,他可能会发现认真写作业能让他学到更多知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于是,他就把“好好写作业”这件事内化成了自己的需求,不再需要父母的奖励也能自觉地去完成。

在上一篇文章中(动机心理学:想在2025年支棱起来?先搞懂这3个“核心动机”!)我们讲到的心理学家的瑞安和德西提出的“自决理论”,为我们理解内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他们认为,人类有三种基本的需求:自主需求、能力需求和归属需求。当这三种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更容易产生内在动机。

这三种需求如何应用到学习上呢?

(1)自主需求:指的是人们希望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做出自己的选择。这就意味着在学习上要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

(2)能力需求: 指的是人们希望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体验到成就感。这就意味着在学习上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归属需求: 指的是人们希望与他人建立联系,获得爱和归属感。这就意味着在学习上要营造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学习环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关爱和鼓励。

那么,如何利用这三种需求,帮助孩子将外在动机内化为内在动机呢?

1.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1)尊重孩子的兴趣: 不要强迫孩子学习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相反,要鼓励他们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从中发现学习的乐趣。

比如,孩子喜欢恐龙,可以引导他们阅读相关的书籍、观看纪录片,去博物馆参观,这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兴趣,也引导孩子学习了相关的知识。

(2)鼓励孩子自主探索: 不要急于给孩子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思考、探索、寻找答案。比如,当孩子遇到难题时,可以先问问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

(3)给孩子选择权: 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上,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比如,可以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选择用听书还是看书的方式学习,选择先做哪一科的作业等等。

(4)鼓励孩子制定学习计划: 引导孩子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并监督他们执行。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

2. 从“我不会”到“我能行”:提升孩子的能力感

(1)设定合理的目标: 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目标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要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

(2)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 对孩子的学习情况要及时给予反馈,当孩子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看见、被认可。

(3)帮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 教给孩子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比如如何做笔记、如何复习、如何管理时间等,让他们更有能力应对学习的挑战。

3. 从“孤军奋战”到“并肩作战”:增强孩子的归属感

(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孩子建立亲密、信任的亲子关系,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支持,这样他们才会更愿意听取父母的建议,也更愿意与父母分享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家长要以身作则,热爱学习,为孩子树立榜样。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讨论问题,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加强与老师的沟通: 家长要与老师保持密切的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并与老师一起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4)鼓励孩子与同学合作学习: 鼓励孩子与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4. 巧妙运用外在奖励

(1)选择合适的奖励:奖励要与孩子的兴趣和需求相匹配,避免使用物质奖励作为唯一的激励手段。

(2)注重奖励的精神意义: 奖励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得到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认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逐渐减少奖励的频率: 随着孩子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养成,逐渐减少外在奖励的频率,引导他们更多地关注学习本身的乐趣。

写在最后

教育孩子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我们要做的,不是用鞭子抽着孩子跑,而是要点燃孩子心中的热情,让他们自己主动奔跑。

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用爱去引导,相信一定能够帮助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0 阅读:5

简宁心理

简介:用心理学解读人性,写暖心文字疗愈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