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的古城门,可藏兵3000人,历经600多年风雨依然固若金汤

旅途荟萃 2020-03-05 11:23:23

城门,是城墙防御工事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我国先人智慧的结晶,它的功能不仅是进出城的通道,也具有军事防御作用,还有城市防洪的功能。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许许多多的古都、古城和古镇,在这些古老的城镇中,至今仍保存着许多的古城墙和古城门,尤其是像在北京、西安等这样有名的古都那就更多了。但要问你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是哪一座,估计很多人都回答不上来,它既不在北京也不在西安,而是在南京的明城墙上。

南京明城墙,又叫京城城墙,它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环湖路,其始建于1366年,建成于1393年,历时长达28年,整体包括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墙,总长约35公里,比北京明长城还要长。600多年过去了,南京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南京古城墙却屹立不倒,至今仍完整保存有25.1公里,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墙,也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并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大城墙。

作为国内现存的第一大古城墙,南京明城墙共拥有13座城门,其中,中华门是目前明城墙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原名聚宝门,是京城的正南门,城门匾额上“中华门”三字为蒋介石亲笔所书。整个中华门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占地面积15168平方米。它和我们常看到的普通城门不一样的是,中华门的布局严整、构造独特,它是由三座瓮城组成,中间由四道券门贯通,整体呈“目”字形结构,素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称。

瓮城,顾名思义是一个如同瓮一样的密闭性建筑,用以保护城门,两侧有坡道,可骑马登城。因为城门是整个城墙防御体系中最脆弱的地方,为了使城门不直接暴露在敌军的攻击之下,古人一般都会将城门的城墙向外延伸出一部分,在城门之外再添一堵城墙,上设箭楼,两边合围,形成一个面积不大的防御性附郭。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利于防守,在战时还能充当瞭望所和战场指挥所。这种内瓮城的设计,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来看看中华门是如何设计的,中华门的主城门共分为三层,每个城门均有双扇包铁门和可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内设有栓槽,四道券门之间,形成三座瓮城。不仅如此,在瓮城的上下以及左右马道下还设有藏兵洞27个,最多时这里可同时屯兵3000余人并储藏士兵所需的生活物资。若遇敌兵攻入,只须关闭城门,放下千斤闸,即可把敌军截为三段,切断敌之退路,伏兵倾出,分别歼灭,这就好比“瓮中捉鳖”,因此,这座宏伟的城门楼又被称为“中华门内瓮城”。

几百年过去了,明城墙以及中华门历经风雨沧桑,迄今依然固若金汤,它之所以如此的坚不可摧,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城砖。这座由朱元璋亲自监理的南京明城墙,据初步估算共耗费了城砖数亿块,每块重20余斤。在古代冷兵器时代,由于城墙是国家最重要的防御工事,为了保证城砖烧造质量,这数亿块城砖几乎每一块上都写有制造人的名字,以便验收时对不合格的城砖制砖人追责,重则可杀头。正是这种严酷的“责任制”,才确保了南京明城墙建造过程中的高质量。

如今,这些城砖上的文字依旧清晰可见,有的少则一字、一个符号或一个记号,有的多达70余字,城砖上的铭文字体篆、隶、魏、楷、行各体皆备。这些铭文,不仅是南京明城墙的一大特点,也是南京明城墙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后人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有些还填补了史料的不足。2012年11月,中华门所在的南京明城墙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如果有机会去南京,不妨来这里看看。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