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的浪涛再次吞噬生命——突尼斯海岸警卫队在近日一次突击行动中,从即将倾覆的偷渡船上救起600余名惊魂未定的移民,同时在船舱底部发现18具已无生命体征的遇难者遗体。这场惊心动魄的救援行动,揭开了北非至欧洲偷渡路线上演的血泪篇章。
突尼斯与意大利之间的海域,看似平静的碧波下暗藏杀机。在这片最窄处仅110公里的水域,偷渡者支付的数千美元换来的,往往是超载三倍的简易木船。蛇头为躲避雷达监测,多选择无动力的橡皮艇或改装渔船,船舱内挤满上百人已成常态。突尼斯海警巡逻队员透露,曾查获长度不足10米的船只竟塞进247人,甲板下的密闭空间犹如“移动棺材”。
地中海变幻莫测的天气,让每趟偷渡都成为赌命之旅。夏季突发的“地中海飓风”可在十分钟内掀起4米巨浪,冬季的刺骨寒风则让体温过低成为隐形杀手。更致命的是偷渡产业链的贪婪:蛇头为追求最大利润,提供的救生衣数量不足总数三成,发动机常使用掺水燃油,航行中途抛锚事故频发。据国际移民组织数据,这条航线平均每天吞噬7条生命,遇难者遗体寻获率不足40%。
突尼斯作为偷渡前哨站,今年已拦截7.3万企图闯关者,但仍有数万人突破防线。意海军与欧盟边境管理局的联合巡逻,将偷渡成功概率压至不足四成,却催生出更危险的迂回路线——部分船只绕行至距意大利350公里的兰佩杜萨岛,这段延长三倍的航程使死亡率飙升60%。在突尼斯第二大港口斯法克斯,蛇头据点在夜间如同鬼市,交易全程使用加密通讯,单次偷渡收费高达2500欧元。
获救移民中,来自撒哈拉以南国家的占八成。马里青年阿卜杜勒的遭遇颇具代表性:家乡村落遭极端组织焚毁,穿越撒哈拉沙漠时目睹同伴脱水身亡,在的黎波里难民营苦等八个月后,最终押上全家积蓄踏上致命航程。联合国难民署报告显示,北非偷渡者中72%受过中等以上教育,他们并非不知风险,但母国年均不足800美元的人均GDP,迫使无数人孤注一掷。
欧盟虽投入4.3亿欧元升级突尼斯海岸监控,但治标不治本。国际移民组织专家指出,西非萨赫勒地带持续恶化的粮食危机——该区域超2800万人面临饥荒威胁,才是偷渡潮的根本推手。中国援非农业项目在毛里塔尼亚的实验数据显示,灌溉系统建设可使当地粮食自给率提升47%,这或许为破解困局提供了东方智慧。
这场持续二十年的偷渡拉锯战,在每次海难发生后都会引发短暂关注,但唯有消除战乱、贫困与不平等的滋生土壤,才能真正关闭这条浸透血泪的地中海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