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由恋爱的当今社会,离婚率越来越高,与之相应的,再婚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在民国时期,纵使思想相较于封建社会是更为开放的,但在女子再婚这件事情上,依旧是一种忌讳,尤其是对于大户人家而言。
张幼仪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与徐志摩的婚姻中,她被迫离婚,三十年后想要再婚时,却无法完全自己做决定。
一、婚姻的开始,是父母包办
众所周知,在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婚姻中,徐志摩几乎从未爱过这个被称为“妻子”的女子,而张幼仪对丈夫却是有着异样情愫的,说是单恋也不过分。其实,他们的婚姻属于父母包办,按照常理来说,双方理应是没有什么感情的。
但是在结婚之后,随着岁月的流转,张幼仪爱上了徐志摩。徐志摩对张幼仪缺乏爱情,而他所向往的浪漫,又恰好是张幼仪所给不了的,由此可以想见,婚后两人即便和和睦睦,徐志摩恐怕也是没几天好脸色的。
在这种情况之下,张幼仪依然放弃自己的求学之路,安心当个家庭妇女,就此爱上了徐志摩,不得不说,这与封建社会中,女子出嫁后以丈夫为天的思想多少是有些许吻合的。而后,徐志摩出国留学,她便自此留在了家中。
其实,在张幼仪未出嫁之前,她也曾经是一个新女性,所向往的也是一方自由和爱情,只可惜,在这桩婚姻到来之后,她便成了一个“黄脸婆”式样的人。
而当她鼓起勇气打算重新追求自我之时,徐积锴出生了,在公公婆婆的要求之下,在自己的母性之下,她再一次选择了放弃。而就在此事,远在国外的徐志摩正在享受异国恋情,早已经将家中妻儿抛诸脑后。
二、出国,亦是兄长安排
几年之后,徐积锴大了一些,张幼仪又再度想起了留学之事,一方面增长学识见闻,另一方面也是看着徐志摩。但是对于徐家这个大家庭来说,他们并不是太希望儿媳出国留学,纵使她是去和儿子团聚。
于是辗转之下,张幼仪想到了自己的哥哥张君劢,在当时的政坛上,张君劢也算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建议徐家父母自然是要听的。在哥哥的帮助下,张幼仪顺利前往欧洲,与徐志摩团聚。
只是,这个傻乎乎的姑娘还不知道,等待她的是一场浩劫。其实,早在张幼仪前往欧洲之前,哥哥就已经知道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恋爱,而徐家父母也是知情者。唯一不知道的,便是张幼仪。
张君劢本以为,随着张幼仪前往欧洲,两人能够和好,没成想,倒是直接促成了两人的离婚。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张幼仪坚持不愿意离婚,即便是徐志摩应当也是没办法的,毕竟当时的张家在政坛和商界都颇有影响。
而且,徐家父母十分喜欢张幼仪,他们也更加不愿意与张家结仇。说到底,与徐志摩的婚姻,促成之时张幼仪靠的是父母之命,离婚之时,却是为丈夫徐志摩所逼迫。
三、到底要不要再婚
离婚之后,张幼仪便开始了大改造的生活,在欧洲求学,回国经商,俨然活成了一副女强人的样子。在很多人看来,离婚后的张幼仪是成功的,尤其是在与徐志摩相比。毕竟那个时候的他,不仅与父母关系闹僵,与林徽因分手,更是娶了一个拖累他半生的妻子陆小曼。
但是,谁又知道,张幼仪为了儿子,为了张家哥哥,选择了多年没有再婚。或许有人会说,张幼仪在离婚后的三十来年间,不曾再婚只是因为没有遇上合适之人。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只能算其中一个较小的原因,甚至是说是借口。
因为,早在张幼仪离婚之时,哥哥就告诉她,短期内不要与人恋爱,更不要结婚,以免落人口实。而在三十年后,张幼仪已经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太太了,她却想要再婚了,而对方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医生。
然而,在此之前,她却需要问问哥哥和儿子的意见。在再婚的这件事情上,哥哥起先是不赞同的,但是考虑再三,他回答张幼仪,随心。如此模棱两可的回答,倒有几分像是无奈之举,毕竟曾经为了护着张家的声誉,张幼仪曾经不被允许再婚。
于是,张幼仪又一次问了儿子的意见。而儿子给了她肯定的回答,徐积锴希望母亲再婚,希望母亲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其实,在再婚这件事情上,张幼仪早已经有了决断,但是她没有勇气,因为在内心深处,她始终有着“从兄、从子”的思想。如不是有着封建思想的桎梏,恐怕张幼仪在离开徐志摩不久之后,便已经寻到了自己的幸福,何至于孤身一人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