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2021年6月16日—)
“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厅,全景展示中国大运河历史面貌与文化价值,并结合大运河漫漫申遗长路,以及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新时代背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做了全方位回顾与展望。
展览着重对“遗产”进行展示,具体表现为展品内容、高大空间、视觉表现三方面。1.追求真实,强调用“物”说话,以多件大型文物为核心、总数多达一万件的三层展品体系为基础,在设计中采用真实的造景、雕塑等手段,对各类文物进行定制化、精细化、艺术化陈列。2.构造空间,突出核心展品,充分利用9米层高,围绕多件大型展品构建疏密有序、高低错落、通透关联的高大开敞空间。3. 现代极简,聚焦视觉艺术,着重对视觉元素与使用功能加以整合与再造,力求打造整体简洁厚重、细节精致丰富的现代感极强的国际化艺术空间。
奉贤博物馆
(2021年6月8日—8月31日)
本次“古蜀之光”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文物大展共展出130余件/套来自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和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珍贵展品,其中一级文物就有60余件/套,类型包含青铜器、金器、玉石器、陶器等,从各个侧面向人们展现出一个文华斑斓、无限精彩的古蜀社会。
展览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神秘的古蜀文化”从古蜀文化世系列表、地理位置、文化地位等方面让观众对古蜀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知。第二部分“神奇的古蜀遗存”则从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重器展开,内容包含三星堆的神庙秘宝和金沙时期的祭祀重器,从众多精美奇特的神秘文物之中感受古蜀人的生活气息。第三部分“走近考古现场”着眼当下,当现代考古走进古蜀之地,对三星堆与金沙的探索仍旧任重道远。
上海博物馆
(2021年6月19日—7月18日)
上海博物馆携手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本次展览中展出自商代晚期至战国的有铭青铜鼎21件,以此弘扬捐赠者爱党爱国情怀,庆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21件青铜鼎均源自1952年上海博物馆建立以来社会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赠。其中,潘氏家族捐赠的大克鼎、大盂鼎再度相聚,吸引了广泛关注。
潘氏家族捐赠的大克鼎、大盂鼎是目前所见有长篇铭文的青铜鼎中最大的两件,于十九世纪先后出土于陕西眉县、扶风地区,后为潘家珍藏,历经战乱,世代守护,与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合称“海内三宝”。新中国成立后,潘达于女士代表家族将此二鼎无偿捐赠给国家,成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之际,大盂鼎应征北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自此盂克双鼎,镇守南北,见证中华民族千秋伟业。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2021年3月31日—8月31日)
《大三国志展》曾在日本及国内多地引发热潮,观展人数超过百万。此次来蓉,集结来自国内18个省市自治区、36家文博单位的160余件(套)精品文物参与展览,通过“英雄的时代”和“永远的三国”两大板块,全面展示三国历史和三国文化源流,讲述富有中国气派、成都风味的当代三国志。该次展览中,国家一级文物有30件(套),不少为首次出展或平日极少展出。《大三国志展》在内容框架设计中摆脱了传统平铺叙事的讲述方式,在展示三国时期物质文化的同时,着重以历史定位和历史意义的角度,表达一种史观,引发思考甚至争鸣,引导形成各抒己见的观展体验,激发出每个人心中不同的三国。
吴中博物馆
(2021年6月26日—)
本次特展以苏州吴中博物馆的9件重点馆藏文物为依托,联合1位青年策展人、8位青年艺术家对文物进行再创作。在青年艺术家再创作的基础上,吴中博物馆特别打造了8个“当代国宝场景”,让参观者与文物“共时”“同场”。
在青年艺术家再创作的基础上,吴中博物馆借助展览创造了一个资源开放的场域,特别打造了8个不同的“当代国宝场景”呈现国宝新形态,让国宝被更多人看见,创造一种人与文物“共时”与“在场”。
国家典籍博物馆
(2021年6月1日—)
此次展览共展出展品60余种70余册(件),其中9册《永乐大典》嘉靖副本为近年来首次展出,即“人”字册,“陈”字册,“农”字册,“易”字册,“颂、溶、蓉、庸”字册,“郎”字册,2件“水”字册,“士”字册。展览共分为“大典犹看永乐传”“合古今而集大成”“久阅沧桑惜弗全”“遂使已湮得再显”“珠还影归惠学林”5个单元,通过讲述这部巨著的前世今生,全面展示《永乐大典》蕴含的丰富而宝贵的知识体系、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1年5月21日—8月21日)
展览首次大规模集中展示了河西走廊地区魏晋彩绘画像砖精品及相关文物,通过“图画天地”“生活百态”“宁平降福”三个单元258件(套)彩绘画像砖及相关文物的展示解读,真实反映了古代河西走廊地区各族人民的生活百态和精神面貌,生动展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由此迸发的艺术创造力。画像砖是模印或刻画的有画像或花纹的砖。从考古发掘来看,我国的画像砖历史从战国到宋元,持续绽放了十四五个世纪之久。不同历史时期的画像砖描绘出我国古人生活的一幅幅历史画面,而其中最为“出彩”的就是河西走廊地区的彩绘画像砖。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2021年6月1日—2021年8月25日)
“设计乌托邦1880-1980”是迄今亚洲规模最大的现代设计展,展出的158件现代设计作品以家具为主,涵盖现代设计史的领军人物,如查尔斯·雷尼·麦金托什、安东尼·高迪、阿道夫·路斯、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阿尔瓦·阿尔托、卡洛·斯卡帕、吉奥·庞蒂、野口勇、埃罗·沙里宁、马里奥·贝里尼、喜多俊之等人,横跨设计史至关重要的100年,影射出这一百年间持续不断创新的鲜活历史,可谓构成一部现代主义设计发展史的缩影。
“设计乌托邦1880-1980”即是中西方设计艺术的交流与回望,通过158件现代设计作品的华丽亮相,影射一百年间现代设计的深刻变革。工艺美术运动、风格派、新艺术运动、未来主义、德意志制造联盟、包豪斯、构成主义、孟菲斯等各种主义和风格流派轮番荡涤。在这激动人心的历史时段中,人类的精英们不仅聚焦于工业生产的引流,同时用创造性的行动示范唤醒被工业早期催眠的人类意识。现代设计的历史既是对工业的讴歌和展望,也是对工业的批判和解构。正是它的存在,才能让传统和现代携手,让理性和浪漫交织,让人性重新回归。艺术与设计中的现代主义是一场波及全球的浩大运动,本次展览是一次物证的集萃,其背后是一个个伟大人物的思想和技术发明的支撑。而那些践行的过程也是如此精彩,理想、才情、意志和机遇,构成了鲜活的历史。
中国丝绸博物馆
(2021年6月18日—9月5日)展览汇聚了国内13家文博机构和企业的文物精品和展品,以丝路上的生物多样性和交流为切入口,根据文献考证,结合考古出土文物和自然动植物标本,诠释由这些外来动植物所构建的从生活享乐、物质文明到精神文化艺术的多维立体的文化交融环境,再现“丝路改变生活”这一主题。随着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古代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日趋紧密。汉唐时期是东西方动植物物种传播最频繁的时期,除了自然界通过近邻关系自动传播外,少量物种作为贡品或礼物由使者传入,大部分则是商人们通过贩运等方式进行交易。这些不同地域的物种沿着丝路传播,不仅增加了当地生物的多样性,而且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结构,甚至是衣着、出行、娱乐等方面。此外,丰富多样的外来物种开拓了人们理解和接纳「异域文化」的包容力,体现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融。
长沙博物馆
(2021年6月12日—9月12日)
展览联合了宝鸡青铜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里耶秦简博物馆、山东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国内20家文博单位,共展出展品161件(套),其中兵马俑、铜车马、秦公镈等珍贵文物携手亮相,集中展示了秦国由西方的弱小部族,历经数百年的经营,成长为统一帝国的漫漫征程,为观众展示了一段别开生面的帝国史诗。
展览借中国现存最早的家书——云梦秦简中的“黑夫木牍”中的人物“黑夫”和“惊”之口,以对话的形式展示秦人几百年的奋进岁月。第一单元“大出天下”主要通过秦襄公、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4位重要国君实施的治国举措,向观众全面展示秦国如何厚积薄发,力争图强,从而为“大出天下”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单元“迈向统一”讲述秦昭襄王励精图治,使秦在争霸战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并将秦的国土不断向东扩张,大大加快秦统一的步伐。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在其数代先祖努力经营的基础上,“横扫六合”,利用不足十年的时间“迈向统一”。第三单元“百代秦政”讲述秦的统一终结了春秋战国时代五百余年混战不休的社会大动荡,中央集权制的创立以及统一措施的推行,向大家展示秦始皇的雄韬武略以及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