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14字羞辱诸葛亮,却被千年之前去世的诸葛亮,当场回敬12字

世界今若在 2025-04-11 20:28:54

文|史迁今若在

编辑|史迁今若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所著《出师表》中的一句话,这句话一直被后人特别是一些执政者当作是人生名言去勤勉自己。

但是历史上却存在着一位并不喜欢诸葛亮的政治家,即使他和诸葛亮一样都是附着君王的大臣,他就是被后世称为是“明代诸葛亮”的刘伯温。

他和汉朝的张亮,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样都是帝师,虽然说三人在思想上存在着一些差别,但是一直都是后世知识分子敬仰一般的存在。

可是刘伯温却并不喜欢诸葛亮,认为他说的话夸大其词,甚至在纪念塔石碑之上写下十四个字羞辱诸葛亮,可是写完之后他就发现石碑后面,早有诸葛亮回答他的话。

刘伯温写下的到底是什么?诸葛亮回复他的又是什么?难道他真的有神机妙算之能吗?

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

据传,刘伯温在一次外出的时候路过了专门纪念诸葛亮的祠堂武侯祠,想到自己一直被世人拿着和诸葛亮比较的他,在祠堂留下了一幅字。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其实他的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不对的,诸葛亮所在的时代正是“魏蜀吴”的三国时期,而他效忠的主上正是蜀汉的刘备。

刘伯温正是朱元璋的帝师,朱元璋在位期间逐渐统一了全国,即使是这样,刘伯温的十四个字在大多数人看来实在是有些骄傲自大。

然而当他命人将牌匾摘下的时候,却发现牌匾后又写着“我知后世有你,你知后世何人”,这十二个字令刘伯温羞愧不已。

其实这是不是诸葛亮写的还有待考究,但是刘伯温傲慢无礼的态度是真实存在的,在反应过来之后,刘伯温连忙向千年之前的诸葛亮道歉。

刘伯温对明朝的建设是功不可没的,他是明朝的开国元勋,和诸葛亮一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甚至还会给人算命

也正是当时他和朱元璋说他有皇帝命,才被朱元璋注意到,并且得到了重用,刘伯温是浙江青田县人,天资聪颖,被乡里乡亲称为“神童”。

十二岁的时候他就考中了秀才,就连晦涩难懂,别人要温读许多时日还不能完全理解的《春秋经》,他在默读两遍之后就能完整地背诵出来,并且深知其中的含义。

刘伯温的仕途并不顺利,元朝末期他担任一个县的县丞,但是因为人太过于正直,不惧权贵,多次遭到陷害,久而久之刘伯温见识到了广场的黑暗,他便辞官回家了。

可是朝廷知道他是一个可以重用的人才,便再次将他招进仕途当中,奈何当时元朝的根基已经被一些“蛀虫腐蚀殆尽”,刘伯温空有一身才华,却受到了许多朝中大臣的阻拦,无处施展,返回朝廷一年的时候他再次辞官了。

隐退的他在村中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元朝被攻他带着妻儿回到了家乡,这个时候朝廷想要他再次出山拯救元朝,可是却让他去招安方国珍。

刘伯温已然看清了方国珍的嘴脸实属不愿,但是朝廷依旧将方国珍招到麾下,由于刘伯温多次反对方国珍进入仕途,他被方国珍多次陷害,一气之下刘伯温再次辞官,表示不再插手朝廷的事情。

直到八年之后,朱元璋的势力越来越大,在听说刘伯温的事迹之后,将他请到南京,让他做自己的谋士,一统天下。

刘伯温观察当时的形势之后,为朱元璋献上了攻破妙计,两人“双剑合璧”见明朝成功地建立起来了。

在辅佐朱元璋治国期间,他向朱元璋一定要德政,注重民生,得民心才能得天下,特别是对法律制度的建设,他打破了封建王朝时期“人治”的治理体系,而是建造了一系列的法律去约束大众的行为,使法律体系越来越客观公正。

结尾

无论是诸葛亮或者是刘伯温,再或者是张良,用固定的标准去评定三人都是不妥的,他们三人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受的考验与苦难不同,所做出的政绩也不同。

相比于诸葛亮,刘伯温的知名度相较之下比较小,和许多因素都是有关的,三国时期的故事自然是吸引人的,这也导致会有更多的人去拍摄三国时期的影视作品。

直到现在历史上除了正史关于刘伯温和诸葛亮之间的故事外,民间还流传着非常多的传说,像是刘伯温盗诸葛亮的墓,这些都是没有经过历史学家考证的。

您还听说过相差了千年的两人之间哪些故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信息来源:

1.《害死明代开国元勋刘伯温的,是谁?》——北京日报客户端

2.《刘伯温的故事(离南田)》——人民网

3.《刘伯温临死前留下了11字遗言,帮后代子孙逃过了杀身之祸》——封面新闻

4.《诸葛亮懂得医术,为何却在53岁早逝?》——北京日报

5.《假设诸葛亮北伐成功再兴汉室,刘禅会不会成为千古明君?》——齐鲁壹点

6.《诸葛亮为什么难以入围千古名相之列》——央视网

0 阅读:21

世界今若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