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演“曹操”,把陈建斌、鲍国安、于和伟放在一起,看看差距

汶丽聊娱乐 2024-11-18 15:26:52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角色形象深入人心。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莫过于《三国演义》中的"青梅煮酒"一幕。

在鲍国安老师的精彩演绎下,曹操的城府、气势、霸气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最令人过目难忘的一幕是刘备因惊吓而掉下筷子。鲍国安饰演的曹操先不动声色地打量刘备,然后嘴角轻轻上扬,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

这一个笑容将枭雄骨子里与生俱来的那股轻蔑感、睥睨天下的霸气完美地展现出来。

说实在的,要把曹操这个角色演好并不容易,因为他可是历史上有名的"治世能臣,乱世枭雄"。一个人身上既要有治理天下的才能,又要有在乱世中的霸气,这种复杂的人设不仅考验演技,更需要对人物内心有深刻的理解。

近几年,三位实力派演员先后尝试诠释曹操一角:鲍国安、于和伟、陈建斌。有趣的是,网友们的评价呈现出不同的观感:鲍国安是曹操的再生、于和伟努力地饰演曹操,而陈建斌的表演更像是在展现自我。

鲍国安版本的曹操、于和伟版本的曹操以及陈建斌版本的曹操,都是同一个人物在不同镜头下的投射。鲍国安版本中的曹操气场全开,展示出一代枭雄的气质;于和伟为曹操赋予了英雄本色的诠释;而陈建斌版本的曹操,这个就待会儿再说吧。

说到演技的巅峰,一定得看鲍国安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那场"横槊赋诗"。他的

这种表演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要将自己完全融入角色中,达到“人戏合一”的境界。

为什么同样是演曹操,演员的表演水平却差距巨大呢?这背后既有演员们不同的准备方式,也有他们对角色理解的差异。

曹操这个角色的诞生过程,可以说是鲍国安的教科书级典范。在1999年,当央视筹备《三国演义》时,导演一眼就相中了鲍国安。

不过,这位中戏教授接到邀请后,并未表现出任何自大或飘飘然的态度,反而一直处于诚惶诚恐的状态,甚至好几个晚上都无法入睡。

为什么呢?因为他深知这个角色的难度有多大。在他看来,演好曹操不是简单地背台词、做表情那么容易。这不,人家直接化身"学术派"演员,搞起了研究调查。

你敢信吗?鲍国安为了搞清楚观众心目中的曹操是什么样,专门走上街头做起了问卷调查。结果可把他愁坏了——大家心中的曹操形象竟然是“千人千面”,模糊得很。

然而难题并非被像鲍国安这样的戏骨所难住,通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以京剧中的白脸曹操作为创作蓝图。从他后来被曝光的创作手稿中可以看出,这位老师对曹操的研究可谓是"死磕"到底,连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要找理论依据。

有趣的是,鲍国安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关键点。毛宗岗曾说曹操是"自古奸雄第一奇人",但他通常的演员都倾向于将重点放在"奸"字上,然而鲍国安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他觉得"奇"才是真正能吸引观众的地方。

这种理解直接反映在他的表演中,例如在那场"关羽首级"的戏份里,鲍国安仅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便将狂喜、悲伤、惊恐三种情绪的转换演绎得恰到好处。

这段表演被众多专业人士赞誉为教科书级别的示范。

为了迅速进入角色状态,鲍国安在候场时总是一言不发,给人一种"生人勿近"的气势。甚至在接受采访时,身着戏服的他眼神透着股狠劲儿,让不少网友都被吓到,纷纷调侃说他在采访中就像是个杀人犯。

这场投入终于获得了实至名归的回报。鲍国安凭借其出色的表演,成功地将曹操这一角色演绎得栩栩如生,从而在众多优秀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飞天奖和金鹰奖的双料视帝。

然而,这场完美的表演也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遗症”,甚至连著名红学家李希凡都不得不感叹:“自《三国演义》之后,鲍国安再也无法将其他角色演绎得如此精彩”。

这种"人戏难分"的境界恰恰反映了鲍国安的表演精髓,他并非在扮演角色,而是将自己完全融入曹操其中,成为了那个历史人物。

在讲完了鲍国安版本的曹操之后,接下来咱们要聊聊于和伟在《军师联盟》里展现的表演。虽然戏份占得不多,但他这位实力派演员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曹操形象。

在那场戏中,于和伟手持长槊,面朝落日,身后站着一片乌泱泱的数十万大军。震撼人心的配乐再加上他深情的表演,让观众深深地感受到了曹操内心深处的不甘与抱负。

这一幕深刻地诠释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道理。

颇为有趣的是,这版曹操的饰演者于和伟还得到了易中天的盖章认证,被誉为"所有曹操中演绎得最好的"。之所以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关键在于于和伟的表演打破了过去的套路。

在众多版本的《三国演义》中,曹操常被塑造成反面人物,邪恶的一面被过分放大。然而,于和伟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他更注重展现曹操的英雄气概和豪迈气势。

谈起这个,有必要提及一个知识点。在那个时代,"奸雄"并非贬义词。正如古人所云:"花中最优秀者谓之英,兽中最杰出者谓之雄",这也是一种英雄的表现形式。

于和伟抓住了曹操的这一特点,在表演中重点突出了曹操作为一代枭雄的霸气和魄力。这种诠释方式使观众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有人性光辉的曹操。

然而,尽管这版曹操有其长处,但也有一些美中不足之处。主要是由于篇幅限制,无法完全展现出曹操性格中的复杂面貌。

这就像只看到了冰山一角,让人觉得还不过瘾。

然而,于和伟的表演仍然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以自己的方式展示出,英雄不是非黑即白的,奸雄也可以光明磊落。

接下来要说的是陈建斌版的曹操,故事内容和原版有着巨大的不同。

陈建斌版本的曹操,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本来导演原本属意他出演其他角色,但陈建斌一下就被曹操这个角色迷住,那份坚持,可谓是铁了心要揽下这个角色。

为了这个角色,陈建斌可谓是倾尽了全力。先是推掉所有的戏约,然后才说服了导演。眼看着就要开拍了,没想到却来了个“神转折”——换导演了。

虽然角色没有变,但是等待的时间却不是一天两天。

你以为陈建斌会放弃?不,他选择继续等。等了多久?整整两三年!这期间他愣是一部戏都不敢接,就怕耽误了曹操这个角色。

陈建斌在漫长的等待中苦不堪言,他这个从不沾酒的人竟然开始借酒消愁,一边喝酒一边痛哭流涕。在他的心里,曹操就是能带他"一飞冲天"的机会。

可惜事与愿违,最终播出的效果实在让人有点尴尬。陈建斌在剧中的表演被很多观众吐槽"用力过猛"。他的念台词方式让人听着不舒服,尤其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句台词,被他念得像在蹦豆子一样,两个字两个字地往外冒。

让人无语的是,他把曹操演成了一个动不动就吹胡子瞪眼、上蹿下跳的主儿,这哪像是一代枭雄啊?简直就是个耍脾气的顽童。

说白了,就是太想把戏演好,结果却事与愿违,搞得不伦不类的。

剧本和台词方面的问题也很大,比如"这泡尿撒的痛快"这种台词,还有陈建斌对着赵子龙的下属说"我爱死他了",这样的台词确实。

emmm,有点辜负了陈建斌多年的等待和努力。

不得不说,这是典型的事与愿违。原以为满腔热情演绎角色,结果却因为各种原因变成了另一番模样。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人生历程和思想智慧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对于曹操的评价和理解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解析曹操的思想和行为,揭示他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角色和地位。

首先,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曹操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迅速崛起,成为一方霸主。他实行“唯才是举”的用人策略,吸收了大量的人才,为他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曹操也注重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其次,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情壮志和人生哲理,反映了他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他的散文则简洁明快,富有感染力,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

最后,曹操是一位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他的一些行为和决策,如屠城、杀戮等,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和批评。同时,他也被一些人视为英雄和明君,因为他在乱世中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综上所述,曹操是一位具有多面性的历史人物。他的思想和行为,既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也反映了他个人的才华和抱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曹操的评价和理解也会有所不同。

但是,无论怎样评价曹操,他都是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思想和行为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顾这三个版本的曹操,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同样是演一个角色,却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鲍国安的版本堪称教科书级别,从街头问卷到创作手稿,从表演细节到整体把控,每一步都做到了极致。

他的眼神转换和情绪递进毫无做作之感,仿佛他就是真正的曹操一般,这种融入角色的境界,才是最高明的表演艺术。

虽然于和伟的戏份并不多,但他以全新的诠释方式呈现给了观众,打破了传统的"大反派"印象,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枭雄形象。

这种突破性的表演让观众看到了曹操更多的可能性。

关于陈建斌,怎么说呢?他带着十足的诚意来表演,结果却被各种客观因素所影响。他在等待角色时的执着以及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都让人想起那句"用力过猛,适得其反"的道理。

这三版曹操的不同,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时代观众的审美变迁。鲍国安版本大气磅礴,于和伟版展示英雄本色,陈建斌版尝试新潮演绎,都体现出时代的烙印。

说到底,曹操这个角色太难演了。他并不是历史书上干巴巴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要想演好他,不仅要有扎实的演技功底,更要有对人物的深刻理解。

正如毛宗岗所说:"自古奸雄第一奇人",其"奇"字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

0 阅读:11

汶丽聊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