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喇叭口期管理技术要点,科学施肥与病虫害防治,助力高产稳产

平安就是福 2025-03-21 09:12:54

在华北地区那广袤无垠的田野上,玉米可是主要的农作物之一。每到玉米生长的季节,那一片绿油油的景象就像一块巨大的绿色绒毯铺在大地上。可是啊,这玉米种植起来可没那么简单,尤其是到了大喇叭口期,那可是玉米生长的一个关键节点。就像人到了青春期一样,这个时候要是照顾不好,那可就影响一辈子了。你看那玉米,到了大喇叭口期,叶片开始快速生长,植株变得越来越大,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迫切。这时候要是肥料没跟上,或者病虫害防治不好,那玉米的产量可就没指望了。

咱先说说这科学施肥的事儿。老张是昌平的一个老玉米种植户了,种了几十年的玉米,那经验可丰富着呢。他常说:“玉米到了大喇叭口期,施肥就像是给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补充营养,一点都不能马虎。”一般来说,在这个时期,玉米对氮肥的需求特别大。但是你不能一股脑儿地把肥料都施下去啊。我有个朋友在东北的一个农场种玉米,他就吃过这个亏。他想着多施肥肯定能让玉米长得更好,结果一下子施了太多的肥,不僅没让玉米增产,反而因为肥料过多,烧坏了玉米的根,那可真是欲哭无泪啊。

那到底该怎么科学施肥呢?其实啊,要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来决定施肥量。如果土壤比较肥沃,那施肥量可以适当减少一些;要是土壤比较贫瘠,那就得加大施肥量。而且施肥的时间也很关键。一般来说,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开始后的15天左右施肥是比较合适的。这个时候玉米的根系比较发达,能够更好地吸收肥料。在华北的一些地区,土壤肥力中等的情况下,每亩地大概需要施尿素20 - 30公斤左右。这可不象随便定的数字,是很多种植户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

再说说这施肥的方法。你可不能把肥料就那么随随便便地撒在玉米地里就不管了。正确的做法是把肥料施在玉米植株的两侧,距离植株大概10 - 15厘米的地方,然后轻轻地覆土。这样做是为了让肥料能够慢慢地释放养分,让玉米的根系能够持续地吸收。就像我们吃饭一样,要细嚼慢咽,不能狼吞虎咽。而且施肥之后,要记得浇一点水,这样可以帮助肥料更好地溶解,让玉米更容易吸收。

说完了施肥,咱们再聊聊病虫害防治。这病虫害就像是隐藏在暗处的敌人,随时准备给玉米来个突然袭击。在南方的一些地区,气候比较湿润,玉米很容易受到玉米螟的侵害。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分享他的经历,他在广西的一个乡下种了几亩玉米。到了大喇叭口期,他发现玉米的叶子上出现了一些小窟窿,一开始还以为是风吹的,没太在意。结果过了几天,那些小窟窿越来越大,玉米的叶子也开始发黄枯萎。他这才意识到是玉米螟在作怪。玉米螟这个家伙可狡猾了,它在玉米的茎秆里、叶子里钻来钻去,很难被发现。

那怎么防治玉米螟呢?其实有很多方法。一种比较传统的方法就是人工捕捉。在清晨或者傍晚的时候,玉米螟的活动比较少,这个时候可以到玉米地里,把那些被玉米螟蛀蚀的茎秆和叶片找出来,把里面的玉米螟杀死。不过这种方法比较费时费力,对于大面积种植的农场来说,不太现实。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利用天敌来防治。比如说,在玉米地里放一些赤眼蜂,赤眼蜂是玉米螟的天敌,它可以把卵产在玉米螟的卵里,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数量。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有专业的技术指导,不是随便就能做好的。

除了玉米螟,玉米在大喇叭口期还容易受到蚜虫的侵害。蚜虫这小虫子虽然小,但是危害可不小。它们密密麻麻地趴在玉米的叶子上,吸食玉米的汁液,让玉米的叶子变得发黄卷曲。在华北的一些平原地区,由于地势平坦开阔,通风条件比较好,蚜虫的危害相对会小一些。但是在一些山谷或者低洼地带,由于空气流通不畅,蚜虫就特别容易滋生。防治蚜虫的话,可以用一些生物药剂,这是要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也可以通过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良好,这样可以减少蚜虫的滋生环境。

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的管理中,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水分管理。玉米在这个时期对水分的需求也很大。如果长时间干旱,玉米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我记得在华北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年大旱,村里的玉米地都干裂了。那些玉米苗就像一个个无精打采的孩子,耷拉着脑袋。村民们想尽办法找水灌溉,才勉强保住了一部分玉米。一般来说,在大喇叭口期,如果连续7天没有降雨,就需要进行灌溉了。但是灌溉也不能过量,不然会造成土壤积水,影响玉米根系的生长。

在东北的一些农场,由于地势比较平坦,他们大多采用滴灌的方式来给玉米浇水。这种灌溉方式既能够保证玉米得到充足的水分,又能够避免土壤积水的现象。而在一些山区,由于地形复杂,可能就只能采用传统的漫灌方式了。不过漫灌的时候也要注意,要控制好水量,尽量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玉米大喇叭口期的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施肥、病虫害防治、水分管理,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就像一场接力赛一样,每个环节都要做好,才能让玉米顺利地走向丰收。而且不同地区的种植环境和条件不同,管理的方法也会有所差异。华北地区气候比较干燥,土壤肥力状况也和华南地区有所不同,所以在管理上就要因地制宜。

那我们怎么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管理技术呢?是多向老种植户请教,还是多参加一些农业技术培训呢?这是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玉米的高产稳产关系到农民的收成,关系到我们的粮食安全。希望大家能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看法或者经验,大家一起讨论讨论,说不定还能碰撞出一些新的火花呢。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