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暖,春天悄然而至,万物复苏,人体的代谢也开始活跃起来。
中医有句老话:“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季正是养肾的好时节。
但很多人却无意间在做“毁肾”的事情,等到尿毒症找上门,才后悔莫及。

有人说,肾病是“沉默的杀手”,因为肾脏不像心脏那样,出了问题就会剧烈疼痛,它的损伤往往是无声无息的。
当你察觉到异常,比如排尿量的变化、水肿、疲倦乏力时,肾脏可能已经悄悄“罢工”了大半。
医学数据显示,我国慢性肾病的患病率已经高达10.8%,而其中高达90%的患者并未意识到自己患病。
尿毒症并非突然降临,肾脏早已给出信尿毒症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肾脏长期受损后逐渐积累的结果。
很多时候,肾病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甚至可能被误认为是疲劳或其他小毛病。
但如果以下这些信号反复出现,就要警惕了。

排尿的颜色和泡沫变化,可能是肾脏损伤的早期警告:
尿液是肾脏的“成绩单”,它的颜色、气味、泡沫状态都能透露健康信息。
正常尿液应呈淡黄色,透明无杂质。
如果出现以下异常,说明肾脏可能正在“报警”:

尿液泡沫增多且久久不散,提示尿蛋白超标,可能是肾脏的滤过功能出现了问题。
尿液颜色异常,如红色(血尿)、茶色(肌红蛋白尿)或洗肉水样尿,这些都可能与肾脏病变相关。
尿量忽然减少或增多,正常成年人每天排尿量在1000-2000ml,如果无缘无故尿量骤降或夜尿明显增多,可能是肾功能衰退的征兆。

肾脏“罢工”会让身体水肿,尤其是晨起眼睑浮肿:
如果早晨起床照镜子时发现眼皮肿胀,或脚踝、腿部经常浮肿,可能是肾脏无法正常排除体内的水分和钠离子,导致水分潴留。
长期水肿还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加速肾脏衰竭。
高血压与肾脏疾病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很多人认为高血压只是心血管疾病的前兆,实际上,高血压和肾脏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高血压会损害肾小球的过滤功能,而肾脏受损后又会导致体内钠潴留,加重高血压,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长期血压不稳定,很可能使慢性肾病进展为尿毒症。
高血压、糖尿病是尿毒症的“幕后黑手”很多人认为尿毒症只是肾病恶化的结果,但实际上,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尿毒症的两大主因。
研究表明,超过40%的尿毒症患者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而约15%的高血压患者最终会发展为尿毒症。

血压升高后,肾脏的微小血管承受更大的压力,导致肾小球硬化、供血不足。
肾脏为了弥补这一损伤,会分泌更多的肾素,进一步加重血压升高,进入一个危险的恶性循环。
长期高血压患者如果出现蛋白尿、夜尿增多等症状,说明肾脏可能已经受到损害。
糖尿病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影响肾脏的代谢功能,逐渐形成糖尿病肾病。
血糖控制不佳会使肾小管长期处于高滤过状态,最终损坏肾小球。

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泡沫尿、下肢水肿,就要尽早进行肾功能检查,避免病情进展为尿毒症。
控制血糖,餐后血糖应控制在7.8mmol/L以下。
限制盐分摄入,每天食盐不超过5g,避免高钠饮食加重肾脏负担。
定期检查血压、血糖、肾功能,尽早发现问题。
这些饮品正在悄悄加速肾衰竭肾脏最怕的,不只是高血压和糖尿病,还有一些“饮料杀手”。
很多人每天把饮料当水喝,殊不知,这些饮品正在悄悄加重肾脏的负担。
碳酸饮料加速肾结石形成
碳酸饮料中的磷酸盐会影响钙的代谢,长期饮用容易导致尿液中的钙含量升高,增加肾结石风险。

此外,碳酸饮料中的高糖成分还会增加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风险,进一步加重肾脏负担。
“无糖”饮料其实不无害
无糖饮料通常含有磷酸盐和人工甜味剂,长期饮用可能干扰矿物质代谢,增加肾脏疾病的风险。
研究发现,长期饮用无糖饮料的人群,慢性肾病的风险明显升高。
酒精会直接损伤肾小管
长期过量饮酒会导致血管收缩,使肾脏供血不足,进而损害肾小管功能。
特别是长期酗酒的人群,更容易发展为慢性肾病,甚至尿毒症。

每天适量饮水,建议成年人每天饮水2-3升,促进肾脏排毒。
选择温开水、淡茶水,避免过多摄入含糖和碳酸饮料。
肾脏健康不是小事,警惕这些信号,远离尿毒症肾脏疾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会立即引起剧烈不适,而是一点一点地“拖”到尿毒症。
如果你发现自己尿液异常、夜尿增多、水肿、血压升高,就要引起重视,及时进行肾功能检查。

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饮酒、合理控制血糖和血压,才能让肾脏远离尿毒症的威胁。
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肾脏也是如此,保持它的代谢畅通,才能拥有长久的健康。
[赞][赞][赞]
早期肾病通过尿常规检查能查出来吗?
尿常规检查能不能查出来早期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