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新闻联播主持人从不低头念稿,他们全背下来了吗?来涨知识

暗夜王者蔑苍生 2024-11-29 17:03:01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

一、引言:解读《新闻联播》的成功密码

每天晚上七点,无论你在哪里,做什么,电视里总会准时响起熟悉的旋律。《新闻联播》多年如一日,已经深深融入了国人的日常生活。

它不仅仅是一个新闻节目,更像是一种仪式,一种象征,连接着亿万观众和国家脉搏。

高收视率的背后,是它长久以来保持的严肃风格和权威性,以及观众对其的高度信任。然而,这看似简单的30分钟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本文将从技术支撑、人员选拔、团队协作以及节目风格塑造等多个维度,带你深入探寻《新闻联播》成功背后的密码,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二、技术支撑:让“出口成章”成为可能

“出口成章”,这个词常常用来形容那些知识渊博、能言善辩的人。而在《新闻联播》的主播台上,我们似乎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神人”。

他们面对镜头,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仿佛将所有新闻稿都牢记于心。

然而,真相并非如此。他们并非拥有过目不忘的超能力,而是依靠一种名为“提词器”的“黑科技”。

自动台词提示器,也就是提词器,是《新闻联播》里的一大法宝。这个设备通常安放在摄像机镜头前头,和主持人看东西的角度一样。

显示器上的文字以合适的字体大小和滚动速度呈现,方便主持人轻松跟读。提词器能根据主持人的说话快慢自动调整,保证播报听起来很顺滑。

对于观众来说,提词器完全隐形,他们看到的只是主持人自信从容的播报,丝毫不会察觉到这背后技术的加持。提词器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新闻播报的准确性和效率,也让主持人能够更加专注于内容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

在《新闻联播》中,主播们除了依赖提词器,还会用到投影仪这类设备。与我们想象中不同,主持人手中的稿件并非完整的新闻稿,而是一份包含关键词和标题的提纲。摄像机捕捉的画面直接显示在主持人的前方屏幕上。

这个屏幕和桌面差不多高,几乎看不出来它在那里。

主持人在用投影仪看稿件时,可以边播边翻页,这样既方便又显得专业。这种技术搭配让新闻主播在镜头下表现得轻松自如,既确保了消息准确传达,也让节目看起来更吸引人。

技术只是个帮手,关键还是得靠人来掌握。

三、人才选拔:万里挑一,“国脸”的炼成之路

能够坐上《新闻联播》的主播台,成为亿万观众瞩目的“国脸”,无疑是无数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终极梦想。这条路并不容易走,里面有不少竞争和难关。

想要进入央视,首先需要跨过高学历的门槛。学新闻、主持、中文这些专业是标配,再有个高学历那就更受欢迎了。

在咱们这个行业,竞争激烈,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想在新闻界游走可不容易。即便有了好东西敲门,也不过是漫长旅程的开端而已。

接下来,得经历好几个选拔,挺考验人的。

从考初试到面试,再到实习,每一步都是对咱们能力的全方位检测。形象气质、普通话水平、新闻播报、即兴评述、模拟主持……

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可能被淘汰出局。即使最终幸运地进入央视,也并不意味着就能直接登上《新闻联播》的舞台。

只有经过多年的历练,能力得到充分认可,才能最终获得这个宝贵的机会。撒贝宁、康辉、李梓萌……这些响当当的名字,背后都是不懈的汗水与拼搏,是日积月累的专业技能和经验。

央视对新闻主播的外在形象要求很严格。简洁大方是基本准则,短发款式更是流行趋势。想要换个发型?

对不起,需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

毕竟,作为国家的形象代言人,主播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必须慎之又慎。央视也挺人性化的,每个主持人一年有1万块的经费,可以买衣服和化妆品,这样他们上镜就能保持最佳形象。

毕竟,形象也是专业素养的一部分,良好的形象有助于提升节目的整体效果和公信力。春晚主持人的服装造价不菲,这反映出央视对这场国家级活动的重视。

四、团队协作:幕后力量的精诚合作

《新闻联播》能受欢迎,不只因为几位主播的形象,还得益于背后那支辛勤工作的强大团队。

从新闻素材的收集、筛选,到节目内容的策划、制作,再到最终的播出,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节目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节目的顺利播出保驾护航。

新闻之所以有分量,是因为它讲究事实准确、观点中立。

为了确保这一点,《新闻联播》的新闻素材主要来自政府机关、权威部门和官方媒体等可靠道。

从选题策划到稿件撰写,再到最终的审核播出,每一个步骤都经过层层把关,力求做到准确无误,避免任何形式的歪曲和夸大。

直播时,导演可是起着超关键的作用呢。每天晚上七点,《新闻联播》都会准点开始,可播报的新闻时长却总是不那么固定。

为了保证节目的时长控制,以及后续节目的顺利播出,导演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节目最后,主持人整理稿件的画面,其实就是导演手中的“时间调节器”。如果播报时间充裕,就多给一些整理稿件的镜头;如果时间紧张,就快速切换到下一个节目。

这事儿看似简单,其实背后是导演团队的专业和严格的时间管理。节目完了,但主播们还得继续忙活。

他们会对当天的播报进行复盘,讨论是否有口误或其他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的播报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也是《新闻联播》几十年来保持高水准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风格塑造:严肃背后的深层逻辑

几十年来,《新闻联播》都以一种严谨、庄重的形式进行报道。这风格成了节目的一大特色,观众心里也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么,这种风格是如何形成的?背后又有哪些深层逻辑?

央视作为国家的电视台,保持严谨、庄重的风貌,这样才能更好地守护国家的面子与权威。《新闻联播》作为央视频道的顶梁柱,当然得继续保持这股风格。新闻本身就要求准确、客观、公正。

播报新闻时,保持严肃风格可以减少情感干扰,让听众更专注于新闻信息。

央视观众众多,它那种庄重的调调儿,正好对各种观众口味。当然,严肃并不意味着刻板。

时代在进步,《新闻联播》也在不断变化和革新。例如,在一些特定场合,主持人也会展现出更亲和的一面,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不管怎么变,节目的关键还是靠它那份权威和信誉。

六、结语:永恒的陪伴与时代印记

《新闻联播》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高清,记录了咱们国家几代人的成长脚步,见证了社会的巨大变化。

这节目不光是条新闻,还是个时代的代表,大家都记得。

每晚七点钟,那熟悉的《新闻联播》主题曲总是如约在耳边响起,成了许多中国家庭日常的温馨记忆。咱们这儿,紧跟国家动态,留意百姓话题,把握时代节奏。

它连接着我们与国家,也连接着我们与世界。《新闻联播》的成就,靠的不只是技术和人才,还得益于团队的合作和风格的打造。

这个节目风格独特,权威可靠,吸引了超多观众,大家都很喜欢它。

在未来,相信《新闻联播》会继续秉持其优良传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的新闻报道。

我们得换个说法来说这件事,让它听起来更顺耳,不那么正式。比如说,原文提到的是“在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可以这样表达:“现在啊,科技进步真是快得不得了!”这样的说法既自然又通俗易懂。

深入剖析《新闻联播》的成功,可以发现,其影响力并非仅仅来源于其国家级平台的背书,更在于其对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和权威性的不懈追求。

这种追求贯穿于节目的每一个环节,从新闻素材的采集到主持人的播报,无不体现着一种严谨、专业的精神。

正如撒贝宁所言,在《新闻联播》的主播台上,说错一个字都会面临严厉的处罚。这种高压环境,也从侧面反映了节目对准确性的极致追求。

正是这种对细节的精益求精,才使得《新闻联播》能够在几十年间保持其权威性和公信力,成为国人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渠道。除了内容本身,《新闻联播》的播报风格也与其成功密不可分。

严肃、庄重的主持风格,不仅体现了国家级平台的权威性,也更易于赢得观众的信任。

这种风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观众的需求。

现在的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让人真假难辨的信息。《新闻联播》以其一贯的严谨和权威,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新闻来源,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世界,明辨是非。

未来,《新闻联播》将继续肩负起国家级新闻平台的重任,以更专业的态度、更创新的方式,为观众呈现更精彩的新闻报道,记录时代变迁,见证国家发展。

13 阅读:9305
评论列表
  • 木兮 13
    2024-11-30 12:14

    没有提词器之前,都是要背下来的。

  • 2024-11-30 14:35

    对面有一个显示器[笑着哭]

  • 2024-12-01 00:05

    80年代之前,新闻联播都是要求背诵下来,80年代开始有提词器,但依然要求背诵……背诵是有技巧且需要严格训练的。

    空心菜 回复: 外星特使
    1959年,赵忠祥进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13][17]。1978年,成为《新闻联播》第一个出镜播报的播音员[18]。
    外星特使 回复:
    赵忠祥什么时候当过新闻联播主播?
  • 2024-11-30 16:40

    撒贝宁没上过新闻联播主播。

  • 2024-12-11 06:02

    开始是背的,后来就作弊了[笑着哭]

  • 2024-12-01 00:06

    以前是背,现在不用了

  • 2024-11-30 15:41

    前面就是黑板,读就行了他们不可能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