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上途中病逝于天津。孙中山死后,党内权力斗争暗潮汹涌,而广州国民政府此时第一次东征虽然于3月底结束,然紧接着平定杨、刘叛乱,故权力斗争还未直接摆到桌面上。
平定杨、刘叛乱后,7月,国民政府宣告成立, 汪精卫为主席,蒋介石仅在军事上处于核心人物。汪精卫为什么能当主席,成为孙中山后名义上的领导人,是因为当时国民党内存在三股势力:
一是以廖仲恺为代表的左派,主张与苏联、与共产党合作。
二是以胡汉民为代表的右派,对与苏联、共产党合作抱有很深的疑虑,系英帝国主义所支持。
三是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中立派,表面上赞同与苏联、共产党合作,但并未公开表明特别的原则。而蒋介石此时主要是军事上的作为,不是一个搞党务的人,党内职务不显。
平稳的局面不到2个月,1925年8月20日,国民党右派把打击左派、反对国共合作的行为公开化,廖仲恺被阴谋暗杀。
据杀害廖仲恺的凶手陈顺供认及从其身上搜出的枪照、名单等证明,暗杀廖仲恺的组织策划者中有的胡汉民的老部下,有的是许崇智下属现役军人。此时,蒋介石与汪精卫联手,借廖案之机牵扯胡汉民和许崇智,让他们负起政治责任,蒋介石利于手中军权,迅速抓捕一干刺廖案一干要犯,于9月1日作出胡汉民出洋决议,23日以访苏名义出国,同时,于9月20日,在孤立许崇智,瓦解其部队,全面掌握广州局面后,作出许崇智卸职赴沪的决议,将其逐出广州。
刺廖案,蒋介石与汪精卫联手,驱逐了胡汉民、许崇智,乘机控制了广州军政实权,成为了第二次东征的总指挥,以前孙中山麾下“三杰”(胡汉民、廖仲恺、汪精卫)以及粤军头头许崇智,只剩下了汪精卫成为其上位的阻碍,然汪精卫于军中无实权,先天有缺陷,前进之路一片坦途。
1926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蒋介石以“东征英雄”入场,于1月22日,当选为中央常务委员,这样蒋介石从“一大”的一名普通党员,短短2年时间跃居为国民党领导核心,与汪精卫并列为一文一武国民党两大首领,39岁的蒋介石成为国民党最高权力的唯二人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