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月初宣布对华加征34%关税以来,特朗普频频在社交平台上放话。
表示“中国其实非常想达成协议,只是不知道如何开始。
他始终希望中方先迈出一步,主动给他打电话。
然而中国从来不理睬他。
这样的态度招来了记者的不满,记者会上他们不留情面的质问:为什么不主动打电话?
对比几个月前的场景更显讽刺。
今年1月在重新入主白宫之前,特朗普还曾通过非正式渠道向中方表达合作意愿,甚至传出“连夜致电”中国高层的消息。
短短几个月,立场翻转,一边喊着加税,一边等着对方主动求和。
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真让人看不明白。
4月11日这天,白宫召开例行记者会。
按理说这种场合早已是流程固定的问题和答复,但这一次现场气氛却截然不同。
多位主流媒体记者连番发问,集中火力质疑特朗普对华政策的逻辑。
第一波提问就打在要害上:“既然您说希望和中国谈,那为什么不主动打电话?”
白宫发言人卡罗琳·莱维特脸上挂着职业性的微笑回答道“总统是非常乐观的。”
她这句回答没有提供任何具体内容,现场立刻有人追问:“这算是回答吗?乐观基于什么?有没有数据支持?”
这不是一次正常的采访,而更像是一次拆台。
记者们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尖锐,比如“美国现在有几个盟友明确支持这轮加税?”“为什么欧盟拒绝加入反华关税联盟?”现场空气一度凝固。
同时,欧盟宣布将对美国产品加征总额达280亿美元的报复性关税。
几乎直接打脸特朗普团队的对外宣传。
除了媒体提问激烈,白宫的应对策略也遭到诟病。
有记者在社交平台发文称,最近两周白宫开始调整记者座位安排,并有意限制部分记者的提问时间。
有评论认为,这是一种对媒体控制加强的信号,也是白宫对自己政策难以自圆其说的间接承认。
特朗普想要展示强硬,对外是姿态,对内是政治操作。
他需要维系自己的基本盘,用“对华强硬”这个标签来凝聚支持者。
但现实却在不断击穿这个标签的底层逻辑。
4月9日,美股市值单日蒸发6万亿美元,投资者对政策方向的不确定性开始失去耐心。
共和党内部也出现不同声音。
而中国这边,没有激烈反击的言语,也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政策节奏缓而稳。
先是释放谈判愿意的条件,后又在具体操作上推出几项反制措施,比如加强稀土战略物资的出口审查、鼓励内需产业扩张。
没有喊任何口号,但措施一个接一个。
中方没有被拖入对抗节奏,而是始终维持一个“看你怎么出招”的姿态。
这种心理博弈中的沉稳,让外界开始重新评估中美在博弈中各自的真实底气。
三月初,美国国家安全团队内部出现一次信息泄露事件。
一份来自Signal群聊的内容被披露出来,涉及对外政策讨论细节。
特朗普在被问及时表示“根本不知道Signal是什么”,这句回应让人哭笑不得,也暴露出高层沟通和信息管理的混乱。
这种混乱并不是偶发现象。
在前段时间的国会听证会上,白宫贸易代表格里尔被突然要求转变立场,支持对欧洲的额外关税提案。
他在现场显得手足无措,几乎是当众被“甩锅”。
类似的“业余操作”反复出现,从行政命令频繁变动到内部通报信息前后不一,特朗普团队的运转节奏始终显得凌乱。
这种不稳定也在不断削弱其对外政策的公信力。
而中国方面则保持极度克制,没有被引导进入“你来我往”的口水仗。
中方发言人很少就美方言论逐条回应,而是坚持自己的节奏,只在关键时刻释放政策信号。
这种对比,在国际媒体眼中越来越清晰。
高盛在最新的研报中预测,美国经济进入技术性衰退的概率已达45%。
多个行业协会发出警告:如果中美对抗持续,供应链断裂将波及消费市场,普通家庭生活成本可能会连续数月上涨。
更具冲击力的是,中国有可能将部分产品的加税幅度拉高至125%。
一旦落实,这将是对美方高科技产品和农产品的直接打击,受伤的将是美国中西部选区的农民,他们正是特朗普的铁杆选民。
政治上,特朗普目前正面临多项指控,党内团结也在消退。
有共和党元老已经开始支持其他候选人,认为他“不再是胜选的最佳选项”。
而这场关税战,一旦结果不理想,将很可能成为他竞选路上的一颗地雷。
整个事件从一个电话引发,发展到政策混乱、外交被动、经济动荡,层层推进,节奏极快。
每一个动作背后都牵动多个利益方。
而电话还没打出去,局面已经被拖成了一盘难解的棋。
这不是简单的中美谈判失衡,而是特朗普试图靠单边手段重塑全球规则的一次失败尝试。
世界变了,连电话的接听权也不再掌握在一个人手中。
特朗普在等一个不可能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