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这个宽不足30米的悬崖小县城为何火到国外!

袁绍聊旅游 2025-02-21 06:25:36

云南被誉为“彩云之南”,除了当地自然景观样性、诸葛亮七擒孟获和红土地之外,可能还与多彩少数民族有关!

“多彩的民族”也带来多彩的建筑,又因建筑而塑造出多个“多彩村落或城镇”,比如丽江古城就、大理古城、沙溪古城、双廊古镇、白沙古镇、玉湖村、可邑村、腻黑村、海晏村......

但今天我们要说一个同样特别的小县城。

云南昭通市盐津县城

据说最窄宽不足30米,南北长62.5公里,长长的像少数民族的丝带一样镶嵌在乌蒙山脉北部山崖与关河两岸

关河两岸的现代建筑,一栋紧挨一栋,一方面说明这里“寸土寸金”的实际现实,又似乎验证另一种现实就是为新式的“吊脚楼”更为稳固;

对于外立面似乎又因为多民族杂居带来的多种色彩共存的现象,也成为另一种建筑美学,从而也为小县城在国外备受关注埋下伏笔。

盐津县有“五尺道”、“唐袁滋摩崖”、“僰人悬棺”和“古城堡”等名胜古迹。公元587年建立开边县,古为僰人居住地。

如此特别的小县城,很难被我们自己关注到,真的太小,也因为小而特点不够突出而湮没在“多彩”的云南大地。

都说“悬崖”上是小县城,从这三幅图就不难发现,楼房临河的一侧不是做圆柱,就是设计有几层式框架架空层;

这对于国外的朋友来说,估计也是非常少见的建筑形式,还集中在深山峡谷中。

这样的云南小县城你会去打卡吗,真的挺适合时下最流行的“City Walk”,也适合背包一组。

以上图片来自免费图库

秦五尺道:五尺道位于豆沙石门关口,现存长约350米,宽1.7米,是迄今秦五尺道上保留最长、最完好、马蹄印迹最多(243个)的古驿道。五尺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秦国占据巴蜀后,秦蜀守李冰采用了积薪烧岩之法,修筑了从僰道县(今宜宾)经石门关,到千倾池(昭通)的第一条内地入滇通道——“僰道”。

僰人悬棺:于豆沙镇石门关口、关河南岸悬崖绝壁半腰间,距关河水面约60余米高处的一天然斜洞内,洞内现存有悬棺九具11件,造型别致,工艺精湛。

清代三官楼石塔:三官楼石塔矗立于豆沙镇驻地北约150米处的山腰,背靠万丈崔嵬的老君山,前临碧波荡漾的朱堤江。塔为沙石质的密檐仿楼阁式五角形五级石塔,其塔身向西南,通高5米,5重檐,底层檐直径2米。

清代观音阁:观音阁位于豆沙石门关北崖峭壁间的青莲洞口,原寺建筑年代久远,仅存遗址。现存观音阁重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是四川省庆符县静修和尚募捐建造,系如意斗拱装饰的三重檐歇山顶式建筑,是滇东北少有的古建筑之一,其左、右、后三面均依岩石为壁,阁门飞悬洞口,峻拔挺立于悬岩之间,在四周群峰的攒拥烘托下,大有飞阁凌空、气象万千之势,阁内石壁中,钟乳石倒立,天然地构成各种形态,其中有一钟乳石极象南海慈航普渡的观世音菩萨,千百年来,为这一带虔诚的佛教信徒所敬仰。

(欢迎关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