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9月25日,毛主席将自己写得一首词交到了邓颖超女士手中,一脸苦涩的说道:“邓大姐,为了你这首词,我可是两天两夜都没有闭眼啊!”
听到这话,邓颖超有些惊讶:“主席,你何必这样呢!”
毛主席笑了笑:“邓大姐你这么压迫我,我也只能从命。你读一读,如果有不妥的地方,我继续熬夜修改!”
那么,邓颖超为何会“压迫”毛主席写诗呢?
邓颖超求诗1965年一位外宾来到中国,毛主席带着邓颖超女士亲自前去迎接。
二人为外宾准备了一场宴会,两人陪同外宾入席之后,两人一同去了另一边的休息室。
在休息的时候,邓颖超女士偶然看到墙上挂着一幅字,上面写的是毛主席在1936年创作的《沁园春·雪》。
即使已经阅读过很多遍,但邓颖超看到这幅字,还是忍不住念了起来。
当读到“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时,邓颖超仿佛再一次回到了战争的年代,忍不住感慨道:“主席,您的文采真的不一般啊。”
面对的邓颖超发自肺腑的称赞,主席笑了笑没有说话。
邓颖超见此情形叹了口气道:“不过这几年您写的实在有点少了,我已经很久没有读过您的新作品了。”
毛主席点了点头:“近几年忙碌新中国的发展,诗词歌赋确实是生疏了一点。你这么一提,我倒是该写点什么了。”
在这次聊天结束以后,邓颖超几乎忘了与毛主席讨论新诗词歌赋这件事,完全投入到了工作当中。
但是在毛主席这边,邓颖超的话却深深的印在了他的心底。
此后的两个月间,毛主席在工作之余,总会趴在书桌前苦思冥想,创作新的诗词。
一直到9月25日这一天,毛主席将自己新创作的《念奴娇·鸟儿问答》以及《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抄送本寄给了邓颖超。
其中还附带了一封书信,在信中毛主席称受到了邓颖超的压迫,两天两夜不睡觉才写出了这两首词。
收到信以后,邓颖超哈哈大笑。
那所谓的“压迫”明显是毛主席的玩笑话,所以邓颖超也不会在意。
她为能第一个拜读毛主席的作品而感到开心,同时也从这封信中感受到了毛主席的关怀。
但与此同时邓颖超也感到担心,因为她知道毛主席通宵两天创作诗词的事情是真的。
少年文采1893年出生的毛主席,从小到大学习成绩在学校都是名列前茅,并在很小的时候便展现了自己的文学天赋。
学堂里的老师就曾经在读了毛主席的文章之后,夸赞毛主席说:“我竟然教出来了一个建国之才!”
到了1912年毛主席开始四处求学的时候,他的文学天赋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毛主席存世的第一篇文章《商鞅徒木立信论》,便是毛主席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这篇文章是毛主席国文课程的考试题目,教员柳潜读过以后对这篇文章赞不绝口,不仅给毛主席打了100分的满分,之后还将它抄写了数份传递给其他学生阅读。
1917年时,毛主席又就体育相关创作了《体育之研究》,刊登在了革命杂志《新青年》上。不过这篇文章主旨在于分析,所以其中的文学价值并不是太高。
当时间来到1921年,毛主席也创办了革命杂志《湘江评论》。
该杂志由毛主席,也由毛主席当作者供稿。
尽管出到第五期的时候,该杂志便被湖南军阀查封,但是前面四期的内容都留了下来,其中包含了不少毛主席创作的优秀作品。
尤其是创刊号上的创刊宣言,“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站门动了”,寥寥几句便带领人们感受到了时代的浪潮,同时也感受到毛主席非凡的文采。
此后的几年,毛主席接连在多个杂志上,刊登了许多宣传先进思想的文章。
这些文章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了先进思想。
1927年秋收起义之后,毛主席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首军旅诗词——《西江月·秋收起义》。
这首词毛主席用简单的文笔,描绘出了秋收起义的真实历史,解读了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同时也表达了对反动派、地主阶级的痛恨。
这些优秀文学作品的诞生,让毛主席也和很多文学大师成为了朋友。
郭沫若、陈毅、董必武、臧克家等人,都成为了毛主席的诗友,时常会帮着毛主席一起修改诗词。
1919年7月14日,第一期《湘江评论》印发后,引爆全城。
除了诗词与杂文以外,毛主席在其他文学作品上也同样有着别样的天赋。
以最出名的《论持久战》为例,这本书堪称现代的孙子兵法,对很多抗日名将都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本旷世奇书中也同样有着十足的文学气息,让不少与战场无缘的读书人都忍不住抱着通读起来。
从这些文章与诗词我们可以看出,毛主席在文学一道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天赋,而且在创作的时候总是十分随心所欲。
不过尽管毛主席创作时十分随心所欲,但每一篇诗词、文章都表明了他想要提出的观点。
而毛主席写给邓颖超的两首词中,也正是表明了两个观点。
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早已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首先是第一首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这首词描绘了毛主席重游井冈山的经历,感慨了井冈山在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改变。
之所以“井冈山”为题,主要还是毛主席对那段革命经历的感触较深。
那时候中国共产党的力量还十分薄弱,刚刚拥有自己的军队之后,便遭到了反动派的围追堵截。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毛主席毅然决然的带着队伍走上了井冈山,开辟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在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时候,毛主席和一众革命志士经历了无数的苦难。
但毛主席还是凭借着坚毅的精神,带领着队伍沿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勇敢走了下去。
所以说井冈山不仅对毛主席意义非凡,甚至对整个新中国都有着别样的影响。
早在抗战年间,毛主席就数次想要回井冈山看看。
但当时战事紧张,毛主席不可能放下抗日大业去故地重游。
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又要忙国家建设的事情,又要接待外宾来客,忙得可以说是不亦乐乎。
重回井冈山一事,也就变成了词中“久有凌云志”这一句话。
一直到1965年毛主席开始巡视全国之后,他才终于有时间回到井冈山上看一看。
来到井冈山以后,毛主席先是看了看当年红军住过的营房,之后又看了看自己和其他干部们当年开会的地方。
在毛主席眼中,井冈山变化了很多,但其中传递出的革命精神却始终都没有变化。
为此,感慨良多的毛主席在井冈山上一连居住了一个礼拜,并在即将离开的时候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虽说这首词在邓颖超女士求诗之前,毛主席便已经开始写作,但趋势股一直到邓颖超求诗以后,毛主席才将这首词完成。
之所以会拖这么长的时间,主要还是毛主席对创作诗词的要求比较高。
过去的诸多作品也都经过多次的修改,毛主席才会拿出来发表。
而且寄给邓颖超的这一版《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也不是最终版本,从创作出来的1965年一直到1976年的十一年间,毛主席经历了多次修改。
一直到1976年毛主席将“早已变新颜”改为“旧貌变新颜”之后,才终于将这首词发表。
这首词一经发表,很快便得到了读者们的追捧。
人们可以从这首词中,感受到共产党人在战争年代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这样的革命精神,无论到哪个时代都十分重要。
不过另一首词《鸟奴娇·鸟儿问答》中,表现出的思想就有些不同了。
鸟儿问答如果《重上井冈山》是毛主席在1965年5月便开始创作的诗词,那么他两天两夜不睡觉写出的作品,自然便是《念奴娇·鸟儿问答》。
《念奴娇·鸟儿问答》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这首词描绘了传说中的神兽鲲鹏,与草地上的麻雀交谈的故事。与《重上井冈山》相比,《鸟儿问答》少了些感慨,但却更加具有艺术特色。
仔细读过的人可能会发现,这首词借助了“鲲鹏”与“蓬间雀”的交谈,塑造了一个别有韵味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麻雀看到鲲鹏翱翔高空,心中十分恐惧,害怕会影响到自己的地位。但麻雀不知道的是,鲲鹏的眼光早就放到了比九万里更高的高空之上。
鲲鹏目光远大、勇敢无畏,而蓬间雀却是猥琐、渺小,而这便是毛主席的用意。
首先看“订了三家条约”这句,明眼人第一时间便会明白,这说的是1963年苏联和美国、英国之间签订的《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
虽然这个条约看起来很繁琐,但简单来说就是禁止苏联、美国和英国以外的国家拥有核武器。
当时苏联和新中国逐步交恶,所以这个条约压根就是冲着想要自主研制核武器的新中国而来。
而之所以中苏会交恶,主要是因为赫鲁晓夫和苏联修正主义的出现。
赫鲁晓夫上位以后,不仅否定了斯大林的很多政策,甚至还损毁斯大林的名誉,将整个苏联弄成了跟美国一样的霸权主义,四处欺凌弱小的国家,还多次尝试入侵我国的领土。
也是因为赫鲁晓夫这样的行为,中国逐渐和苏联越走越远。之后苏联干脆撕破了脸,单方面否定了两国的盟约。
因为这些事情,毛主席对于赫鲁晓夫这个人十分痛恨。
所以在《鸟儿问答》中,毛主席才会以翱翔九万里的鲲鹏比喻新中国,拿蓬草间的麻雀比喻赫鲁晓夫。
再说后面一句“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无需放屁”,这句话听起来可能有些粗俗,但本身其实是一个流传了很久的老话。
土豆和牛肉这两种食物,都是小孩子十分喜爱的食物,一旦开始吃不把自己吃撑就不会停下。
所以老人们为了劝孩子少吃一点,就会告诉孩子说吃了土豆烧牛肉就会放屁。
但是当时间来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这句老话被赫鲁晓夫赋予了新的意义。
当时赫鲁晓夫正在匈牙利访问,为了宣传共产主义,他竟然直截了当的告诉当地人民:“只要跟着我们搞共产主义,那么每个人都不会在挨饿,每天都能吃上土豆烧牛肉!”
赫鲁晓夫说话做事总是令人难以理解,除了用土豆烧牛肉来代替共产主义之外,他还曾经说过“玉米就是灵丹妙药”这样的的蠢话。
所以在中苏交恶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用土豆烧牛肉来讽刺赫鲁晓夫没有远见的目光。
其实苏联不知道的是,我们高速的发展是为了让中国的人民过得更好,而不是为了像苏联和美国一般,用强大的力量去欺凌他人。
而此后的十一年间,《念奴娇·鸟儿问答》和《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一样,都经过了十一年的修改,在1976年元旦前后发布。
尽管这两首词创作的时候毛主席已经年逾古稀,但从词中就能看出,他的心中仍然装满了国家,他的眼睛也一直看着更加高远的地方。
正如《鸟儿问答》中所说的一般,遭受打压的中国发展的越来越好,并不断向着更高的天空飞翔。
而那眼光狭隘的“蓬间雀”,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