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24年2月21日)是“七九”倒数第二天,农历正月十二,有老人说“七九下雪天气寒,一直冷到三月半” “最怕雪淋七九头”。但也有老人说“瑞雪兆丰年”,如果这天降雪有何预兆?

降雪
数九是一种中国传统记录时间的方式,从冬至后逢“壬”日开始每过九天记为一九(亦有从冬至开始之计法),共记九九,通常数九的前三九即冬至之后的头一个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因此也有“冷在三九”“三九寒冬”或者“数九寒冬”的说法。
在我国古代北方人民,由于御寒保暖条件较简陋,寒冬被视为对生命与生活的威胁。当时人们为捱过漫长的寒冬,遂发明以“数九”方法消遣,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威胁下出现的心理危机。
传统华夏文化中,九为极数,是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因此中国人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经已到来。

降雪
七九是数九天的第七个九天,数九天从冬至数九,每九天为一九,共九个九天。
北方地区流行的数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参考:九九歌对应的现行阳历日期(若冬至日开始于12月21日,则相应推前一天;闰年时3月日期推前一天):
一九:12月22日—12月30日二九:12月31日—1月8日三九:1月9日—1月17日四九:1月18日—1月26日五九:1月27日—2月4日六九:2月5日—2月13日七九:2月14日—2月22日八九:2月23日—3月3日九九:3月4日—3月12日七九天气已经变暖和,封冻的河面也已经解封,已经到了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春季。越冬的冬小麦已经开始返青生长,人们也开始准备春耕春种。

降雪
关于“七九”的民谚如下:
一、七九下雪天气寒,一直冷到三月半
意思是说,在七九出现降雪降温的天气,寒冷的天气会持续到农历三月,说明这年春天出现了“倒春寒”天气,会冻伤返青的冬小麦,影响春耕春种,造成粮食减产,影响到人们的生计,牲畜也得不到足够的饲料。
七九还出现降雪,说明春天天气反常,会带来一些极端天气,影响到农业生产,有可能会造成粮食歉收。

降雪
二、日晒七九头,老农无忧愁
意思是说,七九头一天如果是个大晴天,日头高照,种地的农民就没有了发愁的事情。七九是个大晴天,回温快,有利小麦返青生长和春耕春种,属于正常的天气变化,预兆着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这些民谚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的宝贵经验。在古代农业社会,老百姓看天吃饭,天气的好坏往往会影响农民一年的农业收成,因此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观察与实践总结了这些民谚,这些农谚往往蕴含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在现代的今天看来,虽然这些民谚有时候不是很准确,但仍然对我们今天的生产与生活有诸多参考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