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一封被收藏了45年的参战遗书,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故事?
11月27日,湖北日报新闻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独家发布《这封遗书,他“藏”了四十五年》;11月29日,《湖北日报》15版刊登《阳新县退役老兵肖志平讲述战斗故事 一封藏了四十五年的参战遗书》;腾讯网、今日头条、湖北退役军人公众号等纷纷转发。报道引发网友和读者持续关注、点赞。
融媒报道的背后,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对新闻线索“去粗取精”的甄别与研判。
征集线索 一封遗书入眼帘
2024年9月,湖北省“红色精神传承荆楚行”系列活动正式启动。该活动通过征集整理红色传家宝(实物),追寻背后的红色记忆,重温初心使命,让红色基因传承“聚人气”“接地气”。
“阳新县有一位参战老兵,在战场上荣立个人二等功。他在参战前写了一封遗书,保留至今。”11月,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提供的一条线索引起记者的关注。文字材料详细介绍了退役老兵肖志平的参战事迹,其中用大段内容讲述他与战友在战场上的生死情谊,但对遗书的描写不多。
“参战老兵不少,有些老兵荣立战功,但能活着从战场回来并且收藏自己遗书的老兵,并不多。这才是最大的新闻点。”经过编辑部研判,决定从这份遗书入手,深入挖掘英雄的事迹。
遗书是不是原件?保存40多年,上面的字迹是否清晰?11月25日,带着诸多疑问,记者搭乘赴阳新的动车,探寻英雄的故事。
深入采访 英雄轮廓渐清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左)在采访中。
阳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老班长工作室”,肖志平和妻子早早来到这里。夫妻俩随身携带一个包,包中装着相册、军功章、纪念章,那份遗书被压在最下面。
这是一张皱皱巴巴、边缘破损的纸。160多个字,都写在这张纸上,字迹清晰。
“这不是一张信纸,像是从笔记本上扯下来的?”面对记者的疑问,肖志平点了点头,说:“当时上战场之前,哪里找得到信纸,都是随手从笔记本上扯下来的纸。”
肖志平详细讲述了这封遗书前前后后的故事。“如果不是媒体来采访,这封信我可能会藏一辈子。”采访中,肖志平朴实的话语打动着记者,记者不停地用手机拍摄图片、视频。
知青下乡、参军入伍、战前修书、出生入死……随着采访的深入,英雄的轮廓渐渐清晰。
老兵家属 增添鲜活的素材
“为啥优待证里没有钱?”采访时,一位74岁的老人来到“老班长工作室”,询问优待证的相关问题。肖志平暂停与记者的交流,向老人了解具体情况。
老人名叫李相朋,他的哥哥李相富是一名退役军人,哥哥的优待证一直在他手上保管。肖志平详细说明了相关政策,解开了老人心中的疑问。临走时,得知肖志平参加过边境作战,立了二等功,李相朋竖起大拇指,说:“原来你是战斗英雄,向你致敬!”
这位“不请自来”的老兵家属,丰富了采访内容,为报道增添了鲜活素材。
奔赴战场前,写给父母的遗书表报国决心;战场上经历生死,把一等功让给牺牲的战友;退役返乡,积极响应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号召,为老兵服务,传承红色基因……按照这个脉络,记者迅速成稿。本着移动优先的原则,记者第一时间将所拍摄的视频与图片导出,用于制作视频、微信等融媒体产品。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