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一战结束后,法国突然邀请中国签署一项协议,在经历了差点失去山东的危机后,本以为对方又是“黄鼠狼给鸡拜年”。
于是,北洋政府随手就与法国签署了,在当时看来,这或许只是北洋政府的无奈妥协之举。
然而,谁也未曾料到,这份看似不起眼的协议,竟然在百年后为中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机遇。
只能说“国运来了谁也挡不住”!中国赢麻了!
——【·命里有时终须有·】——
提到1919年的巴黎和会,给中国人留下的大多是屈辱的回忆,作为战胜国之一的我们,不仅没有分到相应的权益,更差一点被别人拐走心爱的山东。
相关影视作品中,还记得陈道明饰演的顾维钧说出那一句:“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道出了当时中国的不甘,以及第一次对世界说“不”的愤恨。
随后便是沸沸扬扬的五四运动,以及紧随其后的动荡,然而在无人在意的角落,殊不知北洋政府晕头巴脑地签下了另一份协议。
这份协议,它并非像臭名昭著的“凡尔赛和约”那样,要求中国割地让权,反而在数百年后,为中国的后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巨大利益。
它就是《斯瓦尔巴条约》,乍一看好像平平无奇,毫无特别之处,但在当时,却引起了列强们的激烈争抢。
原来,这份条约所涉及的斯瓦尔巴群岛,位于举足轻重的北极关键位置。关于它的发现,有人说早在1194年就被北欧海盗所发现,但更多人认为是荷兰探险家巴伦支的功劳。
他留下的资料,让斯瓦尔巴群岛被世界各地知晓。荷兰、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纷纷发现了这里有着极为丰富的鲸鱼资源,于是他们开着大船,浩浩荡荡地前来捕鲸。
后来,人们又发现这里有着取之不尽的珍贵煤矿,这更是让列强们红了眼,他们疯狂地四处划地盘,甚至为此爆发了冲突。
这些积攒的矛盾在一战后达到了顶峰,于是,趁着巴黎和会后各国代表都还在的机会,他们开始瓜分这里的利益。
挪威即便有心认领斯瓦尔巴群岛是自家地盘,可面对这一群如狼似虎的强盗,也毫无办法,只能破罐子破摔,叫来众多国家签署《斯瓦尔巴条约》。
而作为主办方的法国,抱着“我拿不到谁也别想拿到”的心态,也邀请了中国来签字。
当时的北洋政府哪里知道其中的复杂内情,稀里糊涂地就签下了这份条约,谁能想到,它竟陷入了长达百年的沉寂。
——【·重新出现在视线中·】——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遥远的北极对于积贫积弱的中国而言,无疑是被遗忘在世界尽头的角落,没有谁会将宝贵的注意力投注于此。
而巴黎和会的屈辱,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敲醒了中国,让中国真正意识到,若不自立自强,就只能在列强的铁蹄下任人宰割。
学生们义愤填膺地走上街头,用热血和呐喊抒发着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工人们也积极响应,无数知识分子自发地投身于救亡图存的洪流之中,在当时的国情下,赶走侵略者、保卫国家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
终于,新中国的成立照亮了中华大地。人们满怀希望,勤劳耕作,努力发展工业,一步一步地向着复兴之路迈进。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中国如同一只振翅欲飞的雄鹰,开始融入世界的广阔天空。经过20多年的不懈奋斗,有越来越多的前沿人才如璀璨星辰般涌现。
而其中一位关键人物的出现,让那份被历史尘封、抛在脑后的《斯瓦尔巴条约》,重新映入了人们的眼帘。
1991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登义,受邀参与了一支科考队,登上了被皑皑冰川所包裹的斯瓦尔巴群岛。
在这支科考队伍中,高登义凭借着自身卓越的个人能力和深厚的专业素养,赢得了同行队伍中一位别国教授叶新的赞赏。
临别时,叶新教授偷偷地挤眉弄眼,神神秘秘地塞给高登义一本厚厚的关于北极的书籍。
高登义满心疑惑,不解其意,但他还是在忙碌的工作之余,静下心来开始阅读这本书。
然而,才翻了几页,高登义就惊讶地发现,书中竟然提到了中国!他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所见。
原来百年间中国就已经拥有了在斯瓦尔巴群岛进行科考的资格。那一刻,高登义激动万分,他深知这个发现意义重大,迫不及待地回国报喜。
而这一发现,也为中国在北极的科研探索之路,拉开了新的帷幕。
——【·中国北极科考站诞生·】——
高登义深知,北极对于中国的意义绝非仅仅是一份百年前的条约赋予的科考资格,那片冰雪覆盖的神秘之地,蕴藏着巨大的科研价值和战略意义。
他四处宣讲,凭借着自己在斯瓦尔巴群岛科考的亲身经历和专业见解,试图让科学院的同仁们意识到北极的重要性。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北极,意识到中国在这片领域的潜力和机遇。不过,想要在北极真正有所作为,绝非一蹴而就之事,还得徐徐图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综合国力让人再也无法忽视。2001年,挪威驻中国大使馆正式来函,邀请中国到斯瓦尔巴群岛考察并建站。
中国科研人员们没有丝毫犹豫,他们收拾行囊,毅然踏上了前往北极的征程。
在那片寒冷彻骨的土地上,他们不畏严寒,日夜奋战,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卓越的智慧,仅在次年,便成功建立了伊立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
然而,他们并没有满足于此。在对北极的探索和研究中,他们越发意识到这片土地的重要性。于是,2004年,中国北极黄河科研站拔地而起。
中国黄河科研站建成后,科研人员们在这里对北极的气候、生态、地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收集了大量珍贵的数据和样本。
这些成果,不仅为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等领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让中国在国际北极科研舞台上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从百年前北洋政府稀里糊涂签下《斯瓦尔巴条约》,到如今中国在北极建立起自己的科研站并取得丰硕成果,这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与挑战。
曾经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饱受欺凌,而如今,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在世界的各个领域发光发热,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稳步迈进。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