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只有三十万人口的后金最后能连续灭掉明朝以及关内农民军,最后一统中原。
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梳理清朝历史就能发现,清朝皇帝并没有苛待过主动投降的汉族降将。
这里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大西军领袖李定国,这算得上明末清初清朝最大的对手,甚至爱新觉罗家族有一个郡王(尼堪)都死在了李定国手里;但是当李定国儿子李嗣兴率大西军残部投降清朝后,李嗣兴本人被清朝任命为宁夏总兵,李定国的孙子李天志甚至成为康熙帝的御前侍卫,侍奉康熙帝24年,雍正元年被外放温州平阳镇副将(正二品),一直到清末,李嗣兴这一支还生活在德胜门外。
而大西军另外两位主要将领刘文秀、艾能奇的儿子投降清朝后也都受到了相当的优待,其中艾能奇的四世孙在乾隆朝还担任过镶黄旗汉军副都统。
当然,有朋友会说这是千金买马骨,不算数。
好,我们再来看看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
郑克爽投降清朝后被封为公爵,并且清朝给予了郑克爽两个佐领的世职,郑克爽这一支作为郑成功直系后人,一直生活在北京,一直到民国。
郑成功雕像
这其中,郑克爽玄孙郑咸吉还做过镶黄旗汉军副都统,郑咸吉的孙子还在道光朝做过湖南巡抚标营副将。
而且晚清,生活在福建的郑家后人希望北京郑克爽的后人能资助他们修族谱,结果郑克爽的后人还资助了好几十两白银。
这也说明郑克爽的后人虽然不再显赫,但是凭借着世袭佐领职务还是能保证最基本的荣华富贵的。
可能有人会说,这不能说明三藩真的归顺清朝就一定会被善待。
我们来看三藩中唯一对清朝表示归顺的尚可喜的后人。
尚之信虽然参加了三藩之乱,但是尚可喜并没有参加,名义上是被尚之信软禁至死的;所以清朝对尚可喜其他儿子很优容,一直到清末,尚可喜直系后人尚其亨在晚清还担任了山东布政使这样的高级官员。
事实上到了晚清,爱新觉罗家族对降将都是比较优容的,比如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的弟弟韦俊投降清朝后,被清朝授予了二品副将的职务,并且依旧让韦俊统带旧部。
这里我顺便辟一个谣言,虽然历史小说《曾国藩》里说,曾国藩在裁撤湘军时把韦俊作为“杀鸡儆猴”的那一支“鸡”,用韦俊的人头让湘军将领们同意裁军。
曾国藩雕像
但是我要说,这是小说家虚构的,真实的历史中韦俊是主动请求开缺的,曾国藩对韦俊印象也很好,根本没有杀韦俊。
而韦俊开缺后虽然定居在芜湖,但是从来后来也多次回乡祭祖,从来没有谁敢站出来指责朝廷退休二品武将“为什么要投降?”。
甚至在中法战争时,韦俊还被紧急启用,被清廷任命为广西候补副将,分发到广西效力;只不过韦俊当时身体已经不行了,1884年就去世了,如果韦俊不死,他甚至可能担任广西总兵,如果那样的话就很有意思了,一个从广西金田走出去的“反贼”,若干年后居然成为了清朝的广西总兵官。
总而言之,清朝给予降将的待遇是很优厚的,对于降将后人也保证最基本的荣华富贵;厚待降将,这大概就是清朝以区区30来万人口最终入主中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