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了《恩县的“图”和武城县的“里”》以后,有朋友让我再说说今天故城县的“八排”为什么属于恩县?谈这个问题,要从我国的行政区划划界说起。

(清宣统元年恩县志截图)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中国行政区域划界一直坚持着两个重要原则:“随山川形便”以及“犬牙交错”。所谓“随山川形便”,所谓山川形便,具体是指在划分界线的时候,以山脉分布、河流走势等自然地理特征进行区域划分,这样使行政区域与地理区域一致,能够很大程度的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人民的习俗、饮食、方言等差别很大,依据山川河流划分行政区域,就可以将生活习俗相近的百姓划到一块,便于管理。
但“随山川形便”也产生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那就是割据。按照山川形便的原则来划分行政区域,会存在一个隐患,就是如果完全以“山川形便”的原则来划分区域,那么该区域就会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四塞之国。如果该区域足够大、领导人有足够的权力,那就会形成凭险割据的局面。为了杜绝这种现象,从秦朝开始,国家在划分行政区的时候,就有意识把这个地区的战略要地划分到另外一个地区进行“犬牙交错”,这样就破坏了政区的地理完整性,尽量避免了割据。以四川为例,四川的地形地势简直是地方割据的完美标准,外有山川之险,内有丰腴之地,衣食自足,易守难攻,进则窥伺天下,退则偏安一方。元朝时蒙古人意识到了汉中盆地的重要性,被划归陕西管理,从而使四川失去了汉中这一个咽喉门户和天然屏障。此后700多年,汉中一直归陕西管辖,经由陕西出兵,可从汉中进入四川的要害之地。汉中,就像是一根由陕西嵌入、干扰四川的地形楔子。从行政区域划界来说,这种方法就叫,“犬牙交错”。
恩县原属贝州,《宋史》记载“庆历八年,郡人王则作乱。命文彦博讨之,诛王而宥其馀党,乃请命改贝州为恩州”。明洪武二年,降州为县,属东昌府高唐州。清初恩县原属高唐州,迨后复将高唐降为散州,恩县遂直隶于东昌府焉(见《山东通志》)。民国二年,废除知府三级制,全省改为四道,恩县属于济西道。旋于民国五年,恩县属于东临道。又十四年十月,张宗昌主鲁,恩县划归德临道。十七年,北伐完成,道制全废,恩县遂直属山东省政府(见民国三十一年《《重修恩县志·沿革》卷一》)。1956年恩县撤销,所属乡村划归周边武城、平原、夏津等县。
今故城县郑口镇的东排、西排、前排、后排、赵洪、寨子、夏庄、芦庄等八个村原属恩县一乡十一图,称为河西6乡(即前夏庄,今前排、后排;后夏庄,今东排、西排;赵家珩,今赵行;李家珩,今寨子;小夏庄,今西夏庄;芦庄)。河西6乡实际上是恩县的一块飞地:南3里许6个村庄是武城县的曹官里(今东、西曹官屯一带);西官道河为界,是武城县的付官里(今付官屯一带);北三里许是武城县的兀兰里(今温庄、刘古庄、刘堂、兀兰屯一带),东濒大运河。

河西六乡南距武城县城35华里,东南距恩县县城75华里,东北距故城县城55华里,将这六乡划属恩县管理,舍近求远,是不是不合理?归其原因还是与大运河有关。
以隋朝的江都郡为例。江都郡位处今天的扬州,隋朝修通大运河后,扬州作为大运河、长江的码头,在军事、地理和经济上的重要意义与日俱增。为了防止地方官员依据长江天险和运河通道割据自守,隋朝在设置江都郡的时候,就将长江南北的两片土地整合到了一起,以此将长江天险包容在一个行政区域内,从而消灭割据的隐患,而这也是“犬牙交错”原则的重要运用。同时,将大运河南北合为一地,还可以让江都郡内的物资、资源相互周济。
恩县地域的划界,也完全与江都郡类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的年代,京杭大运河成为沟通南北运输的重要通道,古人非常明白一个地区、一个城镇若想发展、发达,临水而居、临河而居是最好的选择的道理。而前夏庄、后夏庄、赵行、寨子都是临河村庄,与小夏庄、芦庄号称“五庄加一寨”,是武城以北、郑家口以南最繁华的村庄。特别是赵行有一码头,装卸货物的商船不断,商贾众多;还有通往河东的渡口,形成一个较大集市,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除去南北二京,就数着我们五夏庄”的说法。河西6乡归属恩县以后,不再是一个“内陆”县份,而跻身于京杭大运河沿河县市行列,这无疑对活跃恩县经济,方便恩县交通带来很大好处。同时也防止大运河被武城、故城经营专有,等于参加了一个股份。事实上,大运河进入武城县境以后,从“白马庙(今故城县吴夏庄附近)起至于家口止,计长十五里四十丈,系山东恩县堤工”;“南岸西山东武城境,东,山东恩县境”(见清光绪十一年《故城县志》卷一县河图)。

由于五夏庄远离恩县县城,遂成为“三不管”地界儿。旧社会土匪猖獗,河东的土匪作了案就往河西跑,河西的“老缺”风声紧了就往河东跑。河东土匪团伙叫“高粱楂”,河西就有土匪“板镢子”,专倒“高粱楂”;河西有二宝神,河东有胖娃娃。他们即互相勾结,串通一气;又勾心斗角,暗地较劲,闹得人们提心吊胆,鸡飞狗跳,终日不得安宁。因此老人们都说五夏庄不好惹,乃藏龙卧虎之所、雁过拔毛之地,连日本鬼子都不敢在五夏庄修炮楼。抗日战争时期。我冀南行署专员郭鲁及武城县游击大队经常在赵行渡口来往,白天在五夏庄休息,晚上过河开展工作,开辟运东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军区的一个兵工厂就设在这里,生产枪支弹药和迫击炮,成为一段佳话。
民间传说恩县是个牤牛地,河西6乡恰是牤牛(即公牛)的蛋卵。一天有个要饭的南方人来到五夏庄,那一年正是灾荒年,家家都少吃无穿,这人要了两天饭都没讨得一块干粮。他饿得有气无力躺在河边的沙滩上,对这一方人又气又恨。其实,这南方人明里要饭,暗地确是来破坏北方风水的。至今,我们家乡还流传着很多南方蛮子盗宝的故事。他准备过河向东继续行走,见有人来,便问这是什么地方?那人告诉他这地盘是恩县五夏庄。一听说这是恩县地,他想起恩县是忙牤牛地,一眼便看出五夏庄正是牤牛的蛋卵。便把黄土攥成两个圆球,放在太阳地里晒成半干,然后将圆球捏碎,去往恩县城里。走到城外几里许的一个地方,他又渴又饿,见路边不远处有个菜园子,就前去讨水喝。谁知看园子的不在,叫了几声没人应。他渴坏了,见瓜架上垂下两个3尺长的老黄瓜——这黄瓜本来是园主人留作种子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摘下来“喀嚓喀嚓”就吃了。原来这两根黄瓜正是忙牛的两只角。牤牛没了蛋卵和角,何以成为牤牛?连舐牛(即母牛)都不如!
渐渐地,恩县衰败下来,直至1956年撤县,这块“河西6乡”飞地彻底从中国版图上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