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施甸县摆榔乡:种植养殖多元发展致富种子开花结果

都市时报 2025-01-13 17:50:15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摆榔乡和木老元乡南北毗邻,同处于大山之中。乡与乡之间的各个村落,由水泥硬化过的路面连接。翠绿的植被,容易误导人的视觉。正当人们觉得山路还将延伸下去时,转过眼前的急弯,人已置身于一个静谧的村庄之中。在这里,时间都仿佛停滞不前。可实际上,近10年来,当地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沿着脚下的路,孩子为了求知走出大山,人们将农产品卖向全国。这路上,有资本流向沃土,使产业得以发展,也有为了建设家乡的青年回到大山。这路,很大一部分得益于云南中烟。2015年以来,云南中烟在木老元乡、摆榔乡实施布朗族“整乡推进 整族帮扶”项目,不仅铺就了水泥路,还帮这里开拓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秋日的清晨,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摆榔乡大中村的山林间。90后布朗族青年张海彪坐在农场的院子里,享受着这温暖的阳光。张海彪的目光穿过院子,落在远处的黑猪圈舍上。那些被称为“七花肉”的保山黑猪,是他农场的名片,也是帮助家乡致富的“宝贝”。

张海彪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在校期间,他一有机会就会到超市、菜市场调研。“我发现,市场里的鸡肉、猪肉价格都不错,想到了老家放养的土鸡或猪应该可以卖出更好的价格。”他说。

这些想法成为他的目标。毕业前,张海彪特意叫上父母,到农大学习了一年。2015年大学毕业,张海彪返乡创业,开始专注于林下养殖,方向是以林下养殖为主的家庭农场,创办了新海家庭农场。起步阶段,农场条件艰苦,水电不通,还要建蓄水池收集雨水。路面也没硬化,雨季到来时,要往泥土路上铺沙子。农场逐渐有了雏形后,张海彪赚到了来自云南中烟的第一桶金。

2016年,随着对施甸县的帮扶逐步深入,云南中烟找到张海彪,帮他成立养殖合作社,并通过张海彪向合作社的124户建档立卡户发放免费土鸡苗,每户家庭根据实际情况养殖200只以上2000只以下数量不等的土鸡。后来,这批“跑山鸡”成活率达到90%以上,出栏率达到83%。张海彪帮忙将这些土鸡卖到了昆明、临沧等地,有的农户因此年收入增加了2万多元。

“云南中烟是我的第一个大客户。”张海彪说。为了帮助乡亲们增收脱贫,云南中烟从张海彪的农场采购了5万3272羽鸡苗,免费赠送给当时的贫困户养殖。2015年,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按照省委省政府、行业的部署,定点挂钩帮扶施甸县,重点对布朗族聚居区的木老元乡、摆榔乡、姚关镇和酒房乡4个乡镇、11个村的布朗族进行整族帮扶。

随着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布朗山乡群众家家户户“油灯变电灯,土房变阁楼,吃上自来水,用上水冲厕。”云南中烟不仅改变了布朗山乡,也为张海彪的事业带来了转机。随着张海彪的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加上之前林下养殖跑山鸡的经验,2022年,张海彪选定具有保山特色的黑猪作为新的创业项目。

保山黑猪肉肥肉不腻、瘦肉不柴,经过简单烹饪的菜品便让人唇齿留香。因“三红三白一层皮”的独特肉质结构,老乡们都叫它“七花肉”。“生性好动造就了保山黑猪肉质细嫩、香味浓郁的品质。”张海彪介绍,由于保山黑猪的基因中融入了野猪的活力,它们生来好动,一有机会便会兴奋地奔向山林,饮山泉、食野果。

在云南农业大学的科研技术帮助下,张海彪启动了保山黑猪的育种计划,实现了从依赖外部资源到自繁自养、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转变。“不敢养、不会养”一度制约摆榔养殖业的发展,而张海彪黑猪养殖的成功,带动了当地黑猪养殖业的兴起。面对村民“养起来”的热情,张海彪创新“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市场”的模式,不仅自己的事业取得了成功,还带动了当地120多户农户参与林下养殖,促进了农户增收。

因为在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上的积极作为,张海彪曾连续两年获得“云南省劳动模范”称号,2021年更是荣获“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现在的成绩并非偶然。”在张海彪看来,是国家的好政策、山乡的新变化给他带来了返乡创业的信心。

“今年我报名养了5头母猪,年底至少能育出100多头小猪哩!”摆榔乡鸡茨村的养猪能手张组发是今年新增的黑猪养殖户,畅想着年底的收获,张组发的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期待。

“直播间的家人们,这是农村土法腌制火腿的方法,今天腌制的是跑山黑猪哦!”鸡茨村的退伍军人杨二哩不仅回乡建设了火腿加工厂,还通过线上平台使家乡农特产品走出了深山。

“菌种帮垫付,成菇包回收,还安排了技术员来指导,我心里踏实得很。”李志奎是今年新加入到大中村姬松茸种植产业的农户,有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成熟菌菇产业链的保障,第一次尝试种植的他就大胆在山坡上搭建了7个大棚,每批可产出10余吨鲜菇。

为打破靠山吃山的桎梏,张海彪、杨二哩、李志奎等致富带头人以“家庭农场+民族文化”“乡土资源+特色产品”的发展思路带动了种植养殖业多元发展。如今,凭借家禽养殖、姬松茸和羊肚菌、茶叶、甘蔗、烤烟、沃柑等特色产业,摆榔乡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了集观光农业、民宿旅游、研学基地、布朗美食文化等为一体的产业链条。从“养起”到“种起”,一粒粒产业致富的种子开始在摆榔乡开花结果。

来源:云南中烟营销中心

作者:屠鸿瑞、刘剑锋

编辑:姜蕾

审核:杨帆

二审:钟玲

终审:赵航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