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问刘墉:大清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的回答有点绝

理科男读历史 2025-04-07 09:49:31

乾隆年间,朝廷内外局势复杂,在这个时期,刘墉以其出色的机智和清廉的为官风格,成为了乾隆最倚重的臣子之一。

虽然在与皇帝的互动中,刘墉并不拘泥于礼节和形式,却总能用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巧妙的回答化解帝王的难题。

尤其是乾隆一次提出“生死”问题时,刘墉如何巧妙应对,更让人啧啧称奇。

那么,刘墉当时是如何回答的?又体现了怎样的智慧?

刘墉的为官生涯

1719年,刘墉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他祖父刘棨曾是顺治年间的进士,父亲刘统勋更是乾隆年间的知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

这样的家世背景,使得刘墉自幼便受到严格的家教,他不但精通经史子集,还深知礼法道德。同样,也正是这种文化底蕴,成就了他日后在官场上清正廉洁、智勇双全的品格。

刘墉的早年并非一帆风顺,他的求学之路虽然顺利,但仕途却充满了波折。

在乾隆帝登基初期,刘墉刚刚步入仕途,不久后便因父亲的影响和一些政治原因,遭遇过几次贬职。

尽管如此,刘墉始终没有低头屈服,而是凭借自身的能力与智慧在困境中不断崛起。

他不像其他官员那样趁势迎合权贵、攀附权力,而是始终保持着一颗赤诚的心,遵循自己内心的准则,捍卫着官员应有的清廉与正直。

尤其在他担任太原知府期间,刘墉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为政风范。

那时,太原一带贪污腐败严重,官员们以权谋私、百姓疾苦,可刘墉上任后,却严守纪律,毫不妥协。

每当地方上出现贪污腐败的情况,他总是毫不手软地查处,哪怕牵涉到的是与自己有某种关系的人。

为此,他不仅得到了百姓的高度赞誉,也让那些官场上的不法之徒心生忌惮,纷纷收敛。

但他的清廉也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由于其廉洁刚直,他曾多次与权臣发生冲突,屡屡因直言敢谏、坚守原则而被打压。

在某次,他因揭发了地方官员贪污事件,不仅未能得到上级的支持,反而被权力的漩涡卷入其中,差点丧命。

幸亏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有着极高的声望,乾隆帝才因其父亲的名声将他免于死刑,勉强保住了性命。

但这些经历并未让刘墉气馁,反而让他愈发成熟、稳重,也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为民除害,匡扶正道。

除了廉洁,刘墉的聪慧与机智也同样令人称道,他不仅博学多才,且善于观察世情,另外,他的聪明才智更是常体现在他与乾隆帝的互动中。

乾隆的考验

乾隆帝,作为清朝历史上最具盛名的帝王之一,以其深厚的学识与雄厚的政治手腕,深受国民爱戴。

但这位皇帝也有着独特的“娱乐方式”,他时常在朝堂上,或是宫廷中,给大臣们出些难题,试探他们的应变能力与智慧。

这些难题不仅是对大臣们智力的挑战,更是对他们忠诚与权谋智慧的考验。

而在这些难题面前,刘墉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和机敏,总能一一应对,甚至化解皇帝的刁难。

其中最令后人传颂的便是乾隆曾在一次闲聊时,向刘墉提了一个让所有在场大臣都面露难色的问题:“刘墉啊,我大清这一年,生了多少人,又死了多少人?”

对于一个没有现代统计数据的时代来说,生死人数根本无从得知,如何答复如此棘手的问题呢?

但刘墉并未惊慌失措,经过片刻沉思,他语气平静却极具智慧地说道:“回禀皇上,生一人,死十二人。”

这一答乾隆听罢,不由得皱了皱眉,心中疑惑不解,身旁的大臣们亦纷纷交换眼色,纷纷以为刘墉这是胡乱应付。

乾隆也不解问道:“怎么可能生一个人,死十二人?难道你这是在胡说八道?”

刘墉微微一笑才隆解释道:“回禀皇上,生一人是指今年出生的所有人,依照属相来划分,今天出生的人,都是属一个属相,所以下来可以算作‘一人’,而死十二人则是按照十二生肖划分,意思是,每年都有十二个属相的人死亡,这‘十二人’便指的是每年各属相的亡者。”

刘墉的话,迅速打破了乾隆的疑虑,也令在场的大臣们不禁为他的机智折服,乾隆听罢,哑口无言,反倒笑着称赞了刘墉一番。

当然,刘墉的机智不仅仅体现在这一个小小的应答之中,在朝廷上,乾隆还常以诗文为题来挑战刘墉,时常试图借此来调侃和捉弄这位常年沉稳的大臣。

有一次,乾隆帝与大臣们游览御花园时,忽然有了即兴作对的兴致。

他对着眼前盛开的莲花发出了上联:“莲粒心中苦。”众人皆是低头默想,心知这是又一场乾隆玩笑的开端。

而在这时,站在乾隆身边的和珅毫不犹豫地接过了皇帝的挑战,立马给出了下联:“母猪肚里臭。”乾隆听后,忍俊不禁,便开始大笑,夸奖和珅的“机智”。

可没想到,乾隆又转头看向了刘墉,语气中也带着调侃:“刘墉,你来对个下联。”

刘墉显然已经预感到了皇帝的“刁难”,但他依然不慌不忙,从容应对,他走到树下,随手摘下一颗梨,手捧梨子道:“梨儿腹内酸。”

这一番应答,出乎乾隆的意料,乾隆听后,顿时停住了笑声,心中不禁佩服刘墉的机智。

梨子酸,正是形容莲心的味道,这一句话自然便成了极为得体的下联,乾隆微微点头,称赞刘墉的聪明才智,表示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再难为他。

乾隆的考验远不止此,在另一次宴会中,乾隆帝邀请刘墉一同前来。

宴会进行到一半,乾隆帝忽然提出了一个极其刁钻的问题:“刘墉,若朕将一颗未成熟的青柿子送给你,你该如何接受?”

听到这个问题,刘墉并未像其他大臣那样愣住,而是非常冷静地接过柿子,笑着说:“谢皇上赏赐,但臣所见,柿子不宜单吃,须与众大臣共享才是。”

这一句话,既展现了刘墉的机智,又巧妙地避免了直接接受青柿子带来的尴尬。

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插曲,却让刘墉在乾隆眼中逐渐升高了地位,乾隆帝喜欢聪明机智的人,而刘墉凭借其敏捷的思维和言辞巧妙,总能在不经意间化解危机。

而在这些刁难背后,乾隆其实是在挑战刘墉的思维深度和应变能力,每当刘墉巧妙应对后,乾隆不仅感到一种自豪,还会由衷地欣赏这位与自己交心的臣子。

乾隆的赏识

乾隆帝在欣赏刘墉的同时,也时常出于心中的敬畏,给予他诸多赏识。

尽管刘墉历经了官职升降,几度遭遇贬职的风波,但乾隆帝总是在他陷入困境时伸出援手。

因为乾隆在刘墉身上看到了他所极为推崇的品质:既有才智,也有忠诚,而且毫不妥协的正直,使他在众多追逐权力的大臣中显得尤为突出。

每当刘墉在政治风波中跌宕起伏,乾隆都会看到他从中汲取的经验与智慧,这也使得他愈发尊敬这位拥有真正独立人格的大臣。

在刘墉的仕途中,最显著的一次是他几度因敢于揭露腐败行为和坚持原则而遭遇危机。

每当朝堂上有些不法之徒施展权术,刘墉总是敢于直言不讳,毫不避讳权贵们的阴谋。

有一次,刘墉因揭发地方官员贪污行为,而被牵涉其中,被误判为有问题的官员,差点丧命。

那时,乾隆帝正处于复杂的权力斗争之中,面对刘墉的遭遇,虽然其他大臣对刘墉的忠诚表现出怀疑,但乾隆帝并未立即做出判决,而是决定对事件进行彻底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刘墉所做的一切,完全是出于对国家和百姓的责任心,最终,乾隆帝不仅免去刘墉的罪责,还给予了他更高的职位。

这一事件,虽然让刘墉饱受摧残,但也使他在乾隆心中的地位更加牢固,赢得了乾隆的深厚信任。

刘墉的忠诚从来不是表面的奉承,而是出于内心的坚持与责任,在他的眼中,国家和百姓的利益永远高于个人的得失。

他并不贪图荣华富贵,而是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不会轻易妥协

正是这种铁骨铮铮的忠诚和始终如一的为民情怀,让乾隆帝深感钦佩,也让他在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地将刘墉提拔重用。

更为重要的是,刘墉在多次的政治斗争中,展现出的冷静与机智,也成为乾隆帝最为看重的品质之一。

即使是在面对宫廷内外的权力斗争时,刘墉始终能够冷静地站在国家和百姓的角度进行权衡,做出最为明智的决策。

这种政治智慧让乾隆帝不断地从他身上获得启示,刘墉渐渐从一个普通的官员,成为了乾隆帝身边最得力的助手和最可信赖的智囊。

在乾隆晚年,嘉庆帝继位后,刘墉依然在朝中担任要职,并继续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直到去世前,仍在为国家的未来与百姓的福祉不懈努力。

可以说,刘墉的一生,正是对忠诚与智慧的最佳诠释。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