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中国文化,却成日本特色?西安文旅赶紧的吧!

奇侠船长 2024-10-26 11:55:45

西安火车站突现“化身李白”活动,每位过往游客都可以通过AI换脸技术,化身为《长安三万里》的主角李白,并投屏在车站大屏幕上。

活动开展期间,每天都有将近万名旅客化身诗仙李白,在大唐长安城留下了自己的声音和足迹。

旅客们也纷纷评论说:“有种回到长安感觉。”

西安火车站,人均李白实锤了。

虽然西安文旅这波上了分,但必须要说,长安不仅仅只有李白闻名于世,值得大书特书。

还有一样经典元素,同样起源于长安,可后来却被日本学习并发扬到全世界。

它就是风铃。

风铃在日本可谓家喻户晓,每年不少地方还会在夏天举办风铃祭典,以此来祈求风铃辟邪挡灾。

风铃在日本有着如此的热度,以至于不少人都认为,风铃文化的起源在日本,是日本的本土文化。

那么,明明是起源长安的经典文化元素,为什么风铃文化在人们心中,却成了别人家“土生土长的孩子”了呢?

在很多人意识中,风铃是舶来品,好像是近代才传入中国。

其实不然,中国在很早以前就出现风铃的雏形。

传说,昭君出塞的同年5月,汉元帝驾崩,汉成帝继位。

皇后赵飞燕膝下无子,且求子心切。昭君听闻后,便从大漠寄来一个九子风铃,寓意早生贵子。汉成帝命人挂在昭阳殿的屋檐上。

史书《西京杂记》有记载:

“汉成帝时长安昭阳殿(居住着皇后赵飞燕)上设九金龙,皆衔九子金铃,五色流苏。带以绿文紫绶,金银花镊。每好风日,幡旄光影,照耀一殿;铃镊之声,惊动左右。”

九子风铃虽号为风铃,实际上是由8个小铃铛环绕着一个大铃铛组成的饰品,用于装饰宫殿,门檐,起驱赶鸟兽之作用。

有趣的是,根据历史学家考究,陈寿在其所著的《三国志·甘宁传》所写的:

“群聚相随,挟持弓弩,负毦带铃,民闻铃声,即知是宁。”

负毦带铃的“铃”便是“九子铃”。

但不管如何,此时的风铃只是有了雏形,并未成型,也没有形成流传后世的制式,也没有形成文化,因而算不得起源。

风铃真正的起源是在唐代。

相传,唐玄宗多才多艺的弟弟李隆范为了把风的旋律记录下来,写成诗词,便在自己院子的竹林里悬挂起碎玉片子,一听到玉片响动,岐王就知道有风来,进而把玉片发出的声音记录下来,创作出了很多描写风铃诗词歌赋。

因此,《开元天宝遗事》记载:

“岐王宫中竹林,悬碎玉片子,每夜闻碎玉片子相触声,即知有风,号为占风铎。”

看到弟弟如此,作为大哥的宁王也不甘落后,也在自己的花园布满金属铃铛。

唐朝的文人看到岐王和宁王如此便效仿起来,由此也流传到民间,挂风铃也成为一种雅趣。

只是富豪权贵仍旧悬挂用玉制成风铃,而平头百姓也依旧用竹子制作成的风铃,此时民间仍称“响马儿”。但是,唐代文人听后觉得不雅,又觉得风铃响起叮咚声如琴如筝,故称“风筝”或者“风琴”。

很快人们又发现,竹片发声不够脆,进而改用铁片制作,遂有了铁马称号。

有了民间和文人的参与,风铃至唐之后,便形成流行文化。

才有了宋代王安石《和崔公度家风琴八首》里的“帘幕无风起沉寥,谁悲精铁任飘飘。”

后来,因为隋唐时期,日本派大量留学僧到大唐学习交流文化,便也把风铃带到日本。

由此,风铃开始出海之旅。

有唐朝光环加身,风铃在传入日本后,便受到贵族们的欢迎。

有趣的是,由于是留学僧带回,又因为风铃的原名为占风铎,因此很多日本贵族认为风铃是可以抵挡刮来的疾病和灾害护身符,而将风铃挂在屋檐下来辟邪。

当然,由于此时风铃仍为青铜所制,价格昂贵,所以风铃只在贵族之间流行,并未在民间流行。

直到日本江户时代,高品质的玻璃制法传入日本,由此便诞生有玻璃制作而成的江户风铃,才开始逐步在民间普及。

但是,风铃在日本民间流行还得到明治末期。

传说明治末期,在京桥附近有鬼怪出没,因此一到夜晚无人敢走。后来,有一位小贩在京桥附近被鬼怪拦路。正当小贩愁苦之际,一阵风刮来,他所贩卖的风铃铃声大作,吓退了鬼怪。

这则传说,是真是假未可知,但是风铃却因为这则传说在日本民间彻底流行起来,却是事实。

由此,还演变出独属自己的风铃文化,每年还会有盛大风铃祭典。

但是,相比之下,长安作为风铃文化原产地就要相形见绌,唐朝之后虽有时有关于风铃的诗词出现,然而风铃文化在民间越来越没落。

风铃也回归它的原有职能,挂在深山佛寺的屋檐上做驱散鸟兽用。

纵观风铃文化的发展历史,作为曾经的大唐都城,西安的确曾经诞生过不少文化元素。

其实,古都长安,除了李白以外,还有着更多的可能性等待着我们去挖掘,说不定,一些寻常可见的器物,便隐藏着一段了不得的历史。

给西安文旅个建议吧,如果把这些古老的小物件做成文创,一定会是一张张全新的名片。

通过它们,我们一定可以更加了解长安,爱上西安。

0 阅读:0

奇侠船长

简介:不一样的思考,不一样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