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追逐的新年贺卡:来自34年前的一封信!

曾子涵啊 2025-01-26 11:18:43

那天翻出一封尘封34年的信件,让我想起了那个用收音机陪伴童年的年代,那时候农村孩子能收到北京来的信是件新鲜事,如今再看这些泛黄的纸张,满是岁月的痕迹。

在老家堆放的旧书报纸里,一个薄薄的牛皮纸信封静静躺着,上面的邮戳显示是1991年1月14日从北京寄出,收信人写着康鲁伟同志收,寄信人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这封信是寄给我哥的,那会他在河东李中学上学,因为特别喜欢鲁迅的作品,就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叫康鲁伟,具体是他自己改的还是语文老师给改的,现在已经记不太清了。

那时候的河东李中学是邓襄乡西南片最大的初中,不光是本乡的孩子来上学,连西平县的一些村子的学生也都来这里念书,主要是离家近,放学就能直接跑回家。

现在再去看那个地方,学校早就撤并了,连带着河东李小学也因为没有学生只剩下一座空荡荡的校园,曾经热闹的校园如今只剩下几棵老树在风中摇晃。

那个年代电视机还是稀罕物,我们家的娱乐就是一台收音机,父亲喜欢听新闻和豫剧,我哥则爱听小说和广播剧,我就跟着他一起听,听什么都觉得新鲜。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特别丰富,有《新闻和报纸摘要》《小喇叭》《午间半小时》,我哥最喜欢听张悦主持的《青春年华》,不过这封信却是少儿俱乐部寄来的。

那时候的广播节目特别有意思,主持人说话的声音都特别好听,感觉他们就在身边跟你聊天似的,每天晚上收音机里传出来的声音就是我们最期待的事情。

现在想想,那个时候农村孩子能跟北京的广播电台通信真的很不容易,我哥大概是鼓足了很大勇气才写出那封信,没想到还真的收到了回信。

说起河东李中学的老师,印象最深的是那位教语文的胡老师,他是西平县五沟营的,教书特别认真,学生都特别喜欢他,可惜后来学校撤并他就回老家教书去了。

那会的乡村教师大多是民办老师或者代课老师,工资特别低,还要照顾家里的农活,很多人坚持不下去就只能另谋出路,这也是农村教育的一个缩影。

现在的农村学校越来越少,孩子们都去镇上或者县城上学了,虽然教学条件好了,但是那种放学就能跑回家的日子再也回不来了。

信封里还夹着一张新年贺卡,想想现在谁还会在新年的时候寄贺卡呢,大家都用微信发个表情包就算过节了,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这封信在我家放了34年,要不是我一直坚持不让卖掉那些旧书报,可能早就跟着其他废品一起被卖掉了,现在看来这些老物件都是时代的见证。

郾城县现在已经变成了漯河市的一个区,邓襄乡也升格成了镇,划归到了经开区,这些变化都在悄悄发生,等你注意到的时候,很多东西已经物是人非了。

每次听到收音机的声音,就会想起那些年的日子,那时候虽然物质条件差,但是大家的心都是热乎的,邻里之间有说不完的话。

现在家里的收音机早就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但是那些广播里的声音还时常在耳边响起,特别是那些主持人的声音,仿佛带着某种魔力,让人忘不掉。

这封信让我想起了很多往事,也让我感慨时光飞逝,32年过去了,那个靠收音机打发时光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那些美好的记忆却永远留在心里。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