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枝子,俗名“随军茶”,药食两用,在村野山夫眼中只是牲畜的饲料
秋日胡枝子,
秋花意外开,
高山山顶上,
应有鹿鸣来。
在古人的诗句中,胡枝子仿佛是一位隐士,在荒野之中暗自地吐露芬芳。巧合的是,在现实生活的应用中,胡枝子也真的是一名“隐士”,并没有像其它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一样广为人知,然而,这却并不能隐藏胡枝子本身的光芒。
胡枝子是豆科胡枝子属灌木,又称随军茶、假花生、野花生等,虽是山中野花,却也美得惊绝,仔细看,长着许多细细长长的枝条,枝条是浅浅的棕色,每一只叶柄上点缀着三片碧绿的小叶片,精致又不失俊美,枝条上的花朵很小很密,在柔软的枝茎上纷纭盛开,花色紫红中泛着粉劲儿,在丛丛野草和矮灌木丛中分外耀眼,花型有点像蝴蝶,又有点像乡下菜地边篱笆墙上蔓爬的梅豆开的花,凑近小小的花苞近闻,漂浮着一股淡淡的香气,一阵山风吹来,缀满紫红色花儿的枝条在风中乱颤,有点弱不禁风,让人心生爱怜!
但令人诧异的是,如此常见又娇艳的胡枝子,却少有诗歌吟咏过,中华文化对它的首次记载,出自于朱橚的《救荒本草》。这位生长在明朝初年的皇子,平生事业就是与贫穷百姓一起,对各种可供充饥的野菜野果进行收集和研究,最终在历史上留下了这样一本教人吃草的典籍。
他在《救荒本草》里写道:“胡枝子,俗名随军茶,生平泽中,有两种叶形,有大叶者类黑豆叶,小叶者茎类蓍草叶,似苜蓿叶而长大,花色有紫白,结籽如粟粒大,气味如槐相类,性温,救饥,采子微舂,即成米,先用冷水泡净,复以滚水烫三五次,去水下锅,或作粥或作炊饭皆可食,加野绿豆味尤佳,及采嫩叶蒸晒为茶煮饮亦可。”
千余年来,胡枝子只能是一种为灾民果腹的粗粮?记载胡枝子的第二本书则是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植物学家吴其浚编写的《植物名实考》,这本书里记载的胡枝子则是一味草药,根为清热解毒药,治疮疗、蛇伤等,胡枝子是含有营养丰富的粮食和食品用油资源的植物,其嫩叶可制成茶叶饮用,可防治便秘、痔疮等疾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这么一种美丽又可药食两用的植物,但处于庙堂之上的文学大家们却是不屑一顾,也许是压根儿就没注意过她,多少年来,胡枝子泼辣皮实,摇曳生姿于山林野地间,她只是村野山夫眼中的猪牛羊的饲料,根本没人把她当花儿看,更是无人欣赏她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