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的错误》真是一部奇怪的电影

神秘阿饭 2023-10-26 15:15:02

看完电影《河边的错误》,我一脸懵,坐在大厅里查了查影评,才勉强看明白一点。对这部片子,有人极度好评,也有人感到昏昏欲睡。而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而言,我觉得这是一部奇怪的电影。

在当下的观影环境中,这片子一开场就给人感觉奇怪,很少有院线电影的放映能有这种感觉,脑海中迷迷糊糊以为是在做梦,朦胧地向自己发问:今夕是何年。

你会觉得画质比较奇怪,因为该片采用了16毫米胶片摄影机拍摄,这在高速数码摄影机为主流的今天,画面就显得极为不同。我终于明白为啥现代电影和老电影的质感完全不同,原来就是数码与胶片的不同。

本身胶片已属于复古,而用16毫米胶片就显得更加复古。因为我们所熟悉的胶片电影大多是32毫米宽度,16毫米的画面在大屏幕上不精细,更有年代感。

我完全能理解魏书钧导演的意图,因为电影故事是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用16毫米胶片拍摄出的画面能自然的直接将观众带入那个年代。所以,如果许多年后的人们再来看这部电影,看着电影拍摄日期,也许会陷入一种怀疑,这真是2023年的影片?

说实话,影片一开始的部分,我有点迷迷糊糊,忘记了。原因是我在电影刚开始时便睡着了几分钟,可能是电影本身的节奏比较闷,再加上我自己最近比较累,在昏暗的屋子中很容易犯困。

影片改编自余华在1988年发表的小说《河边的错误》,有原著在前,所以剧情其实不那么神秘。剧情主线便是朱一龙扮演的县公安局大队长马哲破案的故事,而初始案件则是在河边发现了一具老妇的尸体,随后又陆续有几个相关人员身亡。

这就扯出了第二个奇怪的点,那就是故事结构。余华的原著小说写得分明,并不会感觉很怪。电影则进行了改编,在现实故事和主人公迷茫发疯的精神幻想中穿梭,使得观众也会不由自主感到迷惑。最后直到看完时还一脸茫然。

它这个结构有点像《哈喽,树先生》,但它明显更加迷惑。因为《哈喽,树先生》的台词和色彩都更分明,不像《河边的错误》一直是阴阴郁郁雾蒙蒙。大多数人的生活并不是树先生,所以不会将自己代入主人公,但《河边的错误》主角马哲更接近或者优于普通人,因此观众更容易随着他的视角去走。

然后走来走去,自己也感觉有点发疯,无论是剧情还是画面色彩,都比较压抑。年轻的人,很难再去理解那个年代的滤镜,因此,也会觉得奇怪,甚至细思之下有点恐慌。

全片有4个人死了,分别是养鹅的老妇、有婚外情的诗人、有异装癖的理发师,以及疯子。而在影片暗喻中,那养鹅的老妇是一个有SM倾向的人。也就是说,这些人都是社会中的“异类”,是有不为大众价值观所认同的秘密的人。

而逼迫他们走上死亡的,也许直接杀手是疯子,也许是自己,也许更深层次是社会普遍价值观下人们对特殊人群异样的目光。那为什么有人会对这个故事拍手叫绝呢?因为看懂了这个逻辑,在该电影中,就会发现真实的杀人凶手根本模糊不清。正因如此,所以马哲的精神压力才会越来越大,直至自己崩溃。

在小说原著中,马哲开枪打死了杀人凶手疯子。而在电影中,曾经出现马哲开枪的画面,但却做了模糊处理,归结为马哲的精神想象。

这也是让观众云里雾里的地方,这部电影的宣传语便是没有答案。虽然艺术片喜欢把开放式结局留给观众,但对多数普通观众来说太烧脑了,去电影院是想消遣,而不是做研究。幸好有余华的原著小说,观众可以知道一个清楚的故事结局,才能够安心。

第三个奇怪的点,也就是故事人物。作为一个享受大屏幕的观众,你去看一部电影,却很难看得清楚电影中的角色。这个看不清,一是很难用眼睛直接看清楚角色形象和人物背景,二是很难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暗喻。

如果没看过影评介绍,,我根本完全不懂到底怎么回事,他为什么要这样。

大多数观众以为这是个破案的片子,所以一定会关注破案如何推理,凶手到底是谁?但在电影中,凶手疯子的形象非常模糊,模糊到以为他只是路人甲。而案情也并没怎么推理,例行查访只是牵出了更多的人物,而破案的关键是有人直接目击了凶手作案。

这剧情,基本没有任何跌宕起伏的成分,有的只有马哲不断压抑的情绪。然后在观众忘记时间的等待中,影片就结束了,观众这才反应过来,这到底说了啥?

这就是第四个奇怪的地方,那就是节奏。几乎任何剧情片,大部分观众随着故事情节,大概就能知道电影进展到什么阶段了,是不是快结束了。而这部《河边的错误》则完全没有结束的感觉,亦或者是刚一开始就结束了,所以给观众很大的错愕。

很多人是冲着余华和朱一龙的名气来看的,余华此前在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也给该片极高的赞扬。该片上映三天后,票房已经破亿。我佩服朱一龙的演技,但我仍然觉得有种迷惑的感觉。

而我所说的画质、结构、人物、节奏奇怪,也许这正中导演的下怀,他就是要创造出这样的感觉,这样才能完整又闭环的表达出他想表达的意思。

但我还是觉得,不要跟马哲一样,陷入这种迷茫与压力的漩涡中。所以我更喜欢原著小说,那个马哲更清醒。

0 阅读: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