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红《洪湖水浪打浪》的王玉珍,丈夫离世后,她现如何?

漫步话娱乐 2024-10-30 01:43:22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洪湖赤卫队》走过62个春秋,谁还记得那个用嗓音打动万千观众的"韩英"扮演者?

从武汉贫困女孩到歌剧名伶,从舞台新星到桃李满园的教授,王玉珍用她的人生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奋斗之歌。

如今88岁高龄的她虽然失去爱人20载,却依然能用清亮的嗓音唱响《洪湖水浪打浪》。

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艺术家,她的故事远不止于此......

要说起王玉珍的传奇故事,就不得不回到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

1935年在湖北沔阳的一个小山村里,王玉珍呱呱坠地。

家里穷得叮当响,能放家具的地方摆着的都是些东拼西凑的破旧物件。

就连吃饭也只能用一点点豆瓣酱拌着粗糙的糙米饭,囫囵吞下去充饥。

命运的齿轮在1940年悄然转动,5岁的王玉珍跟着父母来到了大武汉讨生活。

但大城市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小小年纪的她就得跑去附近的工厂捡煤渣,换几个零钱补贴家用。

这些艰苦的经历,却在后来成了她演绎"韩英"角色时最真实的生活底色。

新中国成立后14岁的王玉珍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进了武汉硚口区文化馆的技能培训班。

命运总爱跟人开玩笑,原本是去学缝纫的她,却在隔壁的歌唱培训班找到了真正的人生舞台。

这个穿着补丁衣服的瘦弱女孩,一开口就惊艳了所有人,清亮的嗓音仿佛天籁之音。

就这样她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缝纫学徒,摇身一变成为了歌唱班的"门面担当"。

在那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有天赋的孩子总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机会。

小王玉珍凭借在《小放牛》等小歌剧中的出色表现,很快就被湖北省文化艺术团(也就是后来的湖北歌剧团)相中了。

虽然一开始只是个跑龙套的,但她这个人特别努力,对艺术有着超乎寻常的悟性。

无论是汉剧、楚剧、京剧,还是花鼓戏、广西彩调,她都能快速上手,简直就是个艺术全能选手。

就这样20岁出头的她就成了剧团的台柱子,这在当时可是让不少人都羡慕得直跺脚。

回头看看一个农村姑娘能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实现"三级跳",简直就像做梦一样。

只是这梦的背后,是她无数个挑灯苦练的深夜,是她一遍又一遍反复琢磨的执着。

这份来之不易的成功,让她心里充满了对党和人民的感激,这种感恩之情也为她后来塑造"韩英"这个角色打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

有人说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王玉珍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

1959年对24岁的王玉珍来说,是命运的分水岭。

湖北省歌剧团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决定打造一部重量级作品——《洪湖赤卫队》。

在选角环节剧组采取了公开竞争的方式,让每个演员都有机会一展身手。

虽然王玉珍的颜值不是最出众的,但她那清亮的嗓音和真挚的表演,直接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拿到"韩英"这个角色后,她简直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

为了完美演绎这个角色,她跑到洪湖边的农村,和当地老百姓同吃同住,体验生活。

听说要演革命战士,她二话不说就去学习射击,还研究起了枪械的拆装,这认真劲儿把教官都给看愣了。

最让人佩服的是她对音乐的执着,为了把《洪湖水浪打浪》唱好,她把湖北民歌的每个音调都琢磨了个遍。

七年时间整整演了800多场,居然一次失误都没有,这简直是个奇迹。

然而1961年的一场风波,差点让她与电影版《洪湖赤卫队》失之交臂。

北京电影制片厂想用当红明星谢芳来演"韩英",理由是谢芳更符合"银幕美人"的标准。

听到这个消息王玉珍二话没说,表示愿意为谢芳配音,这份胸襟着实让人感动。

但武汉电影制片厂坚持认为,只有原班人马才能还原剧作的本真味道。

就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周总理的一句话扭转了局势:"演绎韩英,追求的是英雄的气概,并非单纯的美丽。"

就这样王玉珍圆了自己的电影梦,《洪湖水浪打浪》、《手拿碟儿敲起来》等歌曲也随之传遍大江南北。

从舞台到银幕她用实力证明:真正的艺术魅力,从来都不是靠脸蛋儿。

这一路走来有人说她运气好,但我觉得这哪是什么运气,分明是她用汗水浇灌出来的成功。

人们都说成功的背后往往会错过很多,王玉珍的爱情就来得特别晚。

为了全身心投入艺术事业,她把青春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舞台。

直到1966年命运之神终于眷顾了这位31岁的"大龄剩女"。

经人介绍她认识了在某勘测设计院工作的工程师沈崇刚。

这位比她大九岁的江苏才子,是个有故事的人,1951年就去苏联留学,还拿到了博士学位。

一开始王玉珍觉得两人八字不太合,一个是台上光鲜亮丽的歌唱家,一个是埋头科研的工程师。

但随着接触的深入,她发现这个大叔简直就是个宝藏男人。

工作上是个认真的理工男,生活中却细致入微,处处为她着想。

因为演过《洪湖赤卫队》,王玉珍成了批斗的对象,有人甚至一脚将她踹得昏死过去。

她不想连累沈崇刚,主动提出分手但这个时候,沈崇刚却给了她最坚定的承诺。

1970年35岁的王玉珍终于在北京穿上了迟到的婚纱。

然而蜜月还没过完,她就被派往湖北当阳接受劳动改造。

这一别就是三年,但他们的爱情经得起千山万水的考验。

1973年王玉珍终于获准探亲,夫妻重聚的喜悦无以言表。

第二年他们的儿子沈峰降生,给这个家带来了无限欢乐。

回首这段姗姗来迟的爱情,反而让人觉得更加珍贵。

沈崇刚不仅事业有成,当上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副院长,在家还是个暖心的好丈夫。

为了让妻子专心教学,他包揽了大部分家务,还亲自下厨给她做可口的饭菜。

这样的幸福一直持续到2003年11月,77岁的沈崇刚因病离世,结束了他们33年的美满婚姻。

失去爱人的打击,差点让68岁的王玉珍失去了生活的勇气。

幸好儿子沈峰一直在身边,用温暖的陪伴抚平母亲心中的创伤。

而对音乐和艺术的热爱,也成了支撑她继续前行的重要力量。

早在1981年她就被调入中国音乐学院担任教授,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从台上的明星到讲台上的师者,她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培养着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

去水印

闲暇时她还致力于湖北民歌的收集和改编工作。

走遍湖北的山山水水,用心记录每一个动人的音符,这成了她晚年最快乐的事。

如今的王玉珍已经88岁高龄,却依然神采奕奕,笑容温暖。

每当有人问她保持年轻的秘诀,她总是笑着说:"就是要看得开,吃得下睡得香!"

这个与共和国同龄的艺术家,用她的人生诠释着什么叫"优雅变老"。

即便丈夫离世20年,她也没有被悲伤困住,而是选择带着美好的回忆继续前行。

最让人惊喜的是,当她再次唱起《洪湖水浪打浪》时,那熟悉的声音依然清亮动人。

这不仅是一个艺术家的坚持,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个人的成就,更是几代人追求艺术、热爱生活的缩影。

正如那首熟悉的歌词:"洪湖水啊,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岁月流转,但真挚的情感永远不变。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 阅读:0

漫步话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