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区“家门口”的卫生院来了好多专家!

贵阳网 2024-11-28 10:03:54

贵阳网·甲秀新闻讯 近日,南明区居民王开婷到云关乡卫生院给女儿接种疫苗并体检,发现“家门口”的卫生院有了不少新变化。

“几个月没来,乡卫生院粉刷了墙面、安装了防护栏、布置了名医展牌、优化了标识标牌,环境更加规范舒适,就医更加顺畅便捷,听说乡卫生院现在由南明区中医医院托管,来了好多专家,以后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大医院的诊疗服务了。”王开婷高兴地说。

“家门口”的医院来了专家,要得益于南明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深入推进。

今年,南明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以辖区二级医院为坚实依托,由南明区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中医医院与永乐乡卫生院、后巢乡卫生院、云关乡卫生院分别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全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刘丽就是云关乡卫生院职工眼中的“管理专家”。自今年开展医共体建设以来,云关乡卫生院加挂了“贵阳市南明区中医医院云关分院”的牌子,南明区中医医院的刘丽多了一重云关分院党支部书记的身份,负责密切联系总院和分院,在总院强有力的党建引领下,对分院实行统一行政管理、统一人员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药械管理、统一绩效考核“六统一”管理。

在乡卫生院的中医治疗室,近10张床位满床,医生们正忙着为患者进行针灸、艾灸等治疗。从南明区中医医院过来的针灸康复科主任陈志彩是患者眼中的“诊疗专家”,他有着精湛的中医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疗中能精准地找到患者的痛点,给予恰当的针灸治疗方案。

“我是腰椎引起的行走不便,医生问诊非常细致全面,治疗也很专业,我住院已经5天了,感觉大有改善。”前来就诊的居民吴雅琴说。

据云关乡卫生院副院长刘明辉介绍,南明区中医医院和云关乡卫生院各科室之间开展了结队帮扶,除了总院选派7名各科骨干到分院进行驻点服务、临床指导外,分院各科室每周都有人员前往总院进修学习,还通过总院获得了许多向更上级医院专家学习的机会,这对医生诊疗能力和患者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很大帮助。

重新划分科室,对分院的组织结构进行重组,做到职责明确、责任细化、逐级管理;进行人事调整,优化科室资源配置,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修订完善46份规章制度;总院与分院医疗设备、药品、信息等资源共享,解决分院设备陈旧无法为群众提供精准服务的难题;总院各科室部分负责人到分院进行党建查房,为分院医疗工作查缺补漏;依托总院与市一医共建城市医疗集团的优势,由市一医派出10名专家到分院进行下乡帮扶,进一步提升分院的诊疗能力;开通分院官方微信公众号,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强化分院宣传;组织分院督导组每季度下沉到村卫生室,从医疗规范、院感、药品管理等各方面进行检查指导,让村卫生室的服务更规范更安全……

刘丽说,南明区中医医院对云关乡卫生院进行了一系列帮扶和改革,有力提升了乡卫生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数据显示,2024年5月到11月19日,该院门诊人数同比增长52%,住院人数同比增长13%,收入同比增长30%。

和南明区中医医院帮扶云关乡卫生院一样,南明区其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

今年以来,南明区明确“五四三二”的路径,全面深化医共体内部的综合改革。其中,“五”即强化五方联动策略,加强与政府、医疗机构、社会、患者和媒体的沟通与协作,确保医共体建设顺利推进;“四”即完善四种交流机制,健全医共体内部的人员交流、技术交流、管理交流和文化交流机制,促进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三”即实现三项关键提升,在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技术水平和患者满意度方面实现显著提升,增强医共体的核心竞争力;“二”即实施两项重要举措,推进医共体品牌建设和管理模式创新,提升医共体的社会影响力和管理效能。

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党组织建设、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和方案等措施,各卫生院实现管理优化与结构重组;通过优化管理、统一诊疗规范、引进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援等措施,三家乡卫生院在门诊量、住院出院人次、业务收入等方面均有所增长;通过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推行远程医疗、优化人员配置、加强设备设施投入等措施,乡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升;各卫生院积极打造家庭医生上门及脑卒中康复理疗、中西医结合疼痛诊疗、医养结合等“一院一特色”服务体系……

随着托管模式和“一揽子”措施的相继实施,南明区各乡卫生院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据南明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该局将统筹组织好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持续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深化医共体建设与管理、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推进医院发展与标准化建设、加强党建与文化建设,推动群众就近就便享有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服务。

记者 冉婷林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