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地铁1号线又曝出一起猥亵案——男子姚某在车厢内对女乘客伸出“咸猪手”,被周围乘客当场制服并移交警方。
这并非孤例,类似事件近年来屡见报端,甚至有人专门在地铁上寻找“猎物”,趁人多拥挤时下手。
猥亵者之所以肆无忌惮,无非是仗着取证难、受害者怕事、围观者冷漠。
但这一次,受害者和乘客的勇敢行动,给了不法分子一记响亮的耳光。

1. 取证难,违法成本低
地铁环境拥挤,监控死角多,猥亵行为往往稍纵即逝。即便受害者察觉,也可能因缺乏直接证据而无法立案。
目前,上海等地已推广“全网监控+线上举报”模式,但仍有不少城市的地铁监控覆盖率不足,导致部分案件不了了之。
2. 受害者沉默,助长嚣张气焰
许多女性遭遇猥亵后,因羞耻感或担心舆论压力选择隐忍。殊不知,这种沉默反而让猥亵者更加猖狂。
心理学研究表明,犯罪者会反复试探受害者的底线,若第一次得逞未被制止,极可能变本加厉。
3. 旁观者效应:为何总有人“装看不见”?
社会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旁观者效应”——人越多,个体责任感反而越弱。
不少目击者担心惹麻烦,或误以为“别人会管”,结果导致集体沉默。
此次上海地铁案件中,乘客的挺身而出恰恰证明:只要有人带头,猥亵者就会瞬间“社死”。

1. 技术升级:让监控无死角,让证据链完整
增加高清摄像头:地铁车厢、站台应实现监控全覆盖,并确保画面清晰可追溯。
推广“一键报警”功能:如北京地铁已试点“紧急求助按钮”,乘客可快速联系工作人员。
利用AI识别异常行为:已有城市尝试用人工智能分析监控画面,自动标记可疑动作(如长时间贴近他人、手部异常移动)。
2. 法律严惩:提高违法成本,建立黑名单
行政拘留只是起点:对多次作案或情节恶劣者,应追究刑责,按《刑法》第237条“强制猥亵罪”定罪。
纳入征信黑名单:如广州拟将地铁猥亵者信息共享至信用平台,限制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3. 社会共治:鼓励 bystander intervention(旁观者干预)
推广“三步骤”反制模式:拍摄取证→联合制止→报警。日本地铁曾发起“痴汉扑灭运动”,鼓励乘客大声呵斥并协助报警。
设立“见义勇为”奖励:对协助制止猥亵行为的乘客给予表彰,形成正向激励。

近年来,深圳、郑州等地试点“女性专用车厢”,引发热议。
支持者认为能减少骚扰,反对者则批评这是“性别隔离”,且无法根治问题。
事实上,女性车厢确实能提供临时保护,但长远来看,仍需通过法律、技术、教育等手段,让猥亵者不敢伸手,而非让女性不断退让。

每一起猥亵案的背后,都是对公共安全的挑战。
我们不能只靠警察和监控,更要靠每个普通人的觉醒——当你看到不法行为时,是选择低头刷手机,还是站出来说“不”?
最后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在地铁上看到有人被骚扰,你会怎么做?是默默走开,还是勇敢制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