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们从无数人那里都听到过读书的重要性。老师和家长会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你要好好读书。
但是,读书究竟是在读什么?它在我们的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什么重要的意义?这是我今天主要想聊的话题。
下面,我会结合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聊聊我对读书的看法,以及读书带给我的影响。
首先,我认为读书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广义的读书是指阅读各种书籍以及学习知识,而狭义的读书是指单纯的阅读。
其次,我认为一个人的读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学生时代的读书,一个是进入社会之后的读书。
而学生时代的阅读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读教科书,二是读课外书。
读教科书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基础教育阶段(即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
基础教育阶段读教科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决定了我们是否能进入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学习阶段。这种阅读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通过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看起来功利性极强。而且这种阅读存在着一定的强迫性,无论你是否喜欢,愿不愿意,都必须要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毕业之后,再也不想拿起书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学生时代留下了阴影。
但是,我觉得作为家长和学生本人来说,要在一定程度上转变自己的观念。诚然,教科书在某种程度上是枯燥乏味的,但书中的内容都是经过权威专家学者团队精心挑选的,它对于我们三观的初步建立和基础知识储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除了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应该学习一项重要能力,那就是学习的能力,即学习如何学习。但后者,往往被很多人忽略。
在中国,我们没有一门课是是教学生如何去学习的。我们所谓的学习方法,大多是来自于老师、家长、同学和自己实践总结出来的。
这个时候,优秀师资和高知家庭的优势便开始体现出来了。优秀老师和高知家长,本身自己就有学习的成功经验,所以他们能将自己的经验和方法传授给被学习者。但即便如此,他们的学习方法很少形成体系,大部分是零散的、机械的。而且,也许这种方法仅仅适用于他们,却不适用孩子,不具备普遍性。
而在一些教育不发达地区,很少能有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便能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他们只知道闷头苦学,却收效甚微。心理压力逐渐增大,却没有合适的途径疏解,要么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要么成为一个只知道读死书、死读书的人,实在是可惜。
我自己在高中阶段便是如此,想要学好却不得其法,自信心一再被打击,最后只好承认自己可能压根不是学习那块料。
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对于教科书,一定要读好。但是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学习,要用科学的策略来应对考试。能在教科书构建的优胜劣汰的世界里如鱼得水,而不是举步维艰。
下面聊聊课外书。
在基础教育阶段,读课外书往往会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一件事情,甚至还有不少老师和家长认为读课外书纯粹是浪费时间,应该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课本知识上面。这种观念,我认为是时候应该变变了。
反过来思考一下,为什么有些老师和家长会反对学生读课外书,因为他们觉得读课外书会影响学习成绩。
这个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
因为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可以证明这一点。在初三时候,我迷上了网络小说。于是我就不分昼夜的沉浸于此,三观也被带的有点偏。本来是学习还挺好的我,从此以后成绩一落千丈。
网络小说当然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有一些网络小说文笔优秀,剧情合理,精彩纷呈。网络小说情节设置、框架结构,其实可以借鉴到产品设计和运营中。
但更多的网络小说中,充斥着各种黄色血腥暴力和三观不正。网络小说良莠不齐,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三观尚未成型,自我控制能力薄弱,稍有不慎,便容易误入歧途。而且,网络小说实在是太太太长了,动辄几百万字,营养成分却极少,读这种书,实在是性价比不高。
综上,我认为对于网络小说,应该严格筛选,设置极高的准入门槛,绝对不能让在此阶段的学生沉迷于其中。
那应该读一些什么样的课外书呢?
我认为有两种课外书,是值得读的。
一.课本内容所延伸的课外书。
因为课本容量的有限性,我们所学到的一部分知识是碎片化的、精简过的。
比如学历史,我们会学到明朝时期宰相制度的废除和内阁的建立,会学到张居正的改革措施等等。如果我们能读一读《明朝那些事儿》这本课外书,会对这些知识的认知更为立体,这些模糊的人物就会瞬间变得鲜活起来。
比如说学古诗,我们学习李白杜甫白居易辛弃疾李清照,但如果我们能读一读他们的人物传记,了解他们的生平故事,感受他们在不同时期的喜怒哀乐,岂不是更能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
就比如在我了解了辛弃疾的生平遭遇之后,再读“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就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此外,读这些课外书,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知识的框架。单个事件或者作品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和其它知识连接在一起的。这样,我们再去回忆这些知识,也会事半功倍。
二.读名著经典。
有人认为读经典无用,和看网络小说差不多是一个性质,有这时间不如让孩子刷两道数学题。
先不说这个观点正确与否,我们先来讨论一个问题:经典为什么会成为经典?
我之前其实也没怎么思考过这个问题,简单的谈下我的理解。
我们先不去聊经典名著是多么的具有哲理,多么具有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我认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有两个方面很重要。
第一,很多人都说他好。
第二,经过了很长时间,觉得他依然好。
经过了时间和群众的考验,依然能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中不被磨灭,经典才得以成就。
但所有的经典就一定适合自己读嘛?我觉得不见得。
举个例子:假如你去参加非诚勿扰,台上站着20个女嘉宾。这些女嘉宾个个口碑良好,能力顶尖,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从小学一年级一直优秀到现在,是当之无愧的当代优秀女青年。那么,这20个人都适合和你处对象吗?
我觉得概率不大,可能你也不太愿意。
你需要从这些嘉宾中进行挑选,问她们一些问题,比如家是哪里的啊,身高多少,体重多少,什么星座,喜欢吃甜豆腐脑还是咸豆腐脑,最终挑选你认为合适的女嘉宾带回家。
不同的是,女嘉宾你最多只能带走一个,名著你可以买回家好多本。女嘉宾跟你走需要她自己同意,名著跟你走只需要钱包同意。
那应该让孩子读哪些名著呢?
我的观点是:只要是名著,想读什么,就读什么。
读名著,要兴趣驱动。
读名著的时候不要有压力,不要觉得一定要从名著中悟出来点什么,学到点什么,不要带有那么强的功利性。
如果读经典成为了一项任务,这件事就变得没有那么好玩了。
我在上学的时候,曾强迫自己看经典电影。其中一部影片叫做《辛德勒的名单》,看的我是如坐针毡。我知道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可是我就是看不下去。但是没关系,我可以去看《肖申克的救赎》,去看《活着》,看能让我津津有味的作品。
一年之后,我再次重温《辛德勒的名单》,静下心来看,才能真正体会影片的经典之处。
前两天看刘润和樊登对谈的文章,樊登有一句话我还是比较认同的,他说:
人一旦被工具化,马上就会失去动力。你只有让他成为一个自主的、活泼的人,他才有生命力。
如果一味强迫自己或孩子读名著,孩子岂不是成为了阅读工具?而以兴趣为驱动,则又大不一样。
直到现在,我依然能记起我第一次读《海底两万里》所感受的震撼,读《鲁滨逊漂流记》和《神秘岛》时候的欲罢不能。而这些书,是我当时基于兴趣自主选择的。
后面,你会发现,在持续理解和感受这个世界的过程中,那些优秀的作品,其实一直滋养着你。
持续不断阅读,意义自然浮现。
当我们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之后,会进入到高等教育阶段。
这个时候,我们会拥有更高的阅读自由。但自由在某种层面上,也意味着混乱。
许多人在进入大学之后,过于放飞自我,包括我自己。如果非要让我在大学找出点遗憾的话,我觉得是玩心太重,而读书太少。如果让我重新回到大学,我会选择拿出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去广泛涉猎。有用的书,读。没用的书,也拿来读一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望远镜。读书可以开拓眼界,启迪思想,走出焦虑,打破迷茫。(此处省略10万字)
在大学阶段,可能是人生少有的比较纯粹的读书阶段。
当我们大学毕业后,来到社会开始工作的时候,是否还有必要读书呢?
这个阶段是我们人生最长的一个阶段,因为它将延续到我们生命的尽头。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将书籍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虚构的小说类,另一种是传达知识,说明性的论说类。
我觉得可以更简单些,可以将书籍分为“有用”的书和“没用”的书。
所谓“有用”的书,是指它能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产生具体的价值,比如教你如何做菜的,教你开拖拉机的,或者是教你如何管理自己时间的,如何更好的学习的。这种书籍的价值在于知识。
所谓“无用”的书,指的是那些可以作为消遣来读的书,比如虚构类的小说,这种书不会对我们有太多知识性的价值,更多提供的是情绪价值。
在这里,我们对“有用”的书做重点探讨。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人重要的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去不断探寻一些更为本质的东西,去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如何提高?怎么探寻?咋样解决?
读书(也包括听音频和看视频)
以人为师
不断试错
而在这几种选择中,读书无疑是极具性价比的方式。
所以,在步入社会后的阶段,继续读书,我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个阶段的读书,需要带有更强的目的性。我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什么帮助?
在此阶段,我们要掌握阅读的方法,如何快速阅读,如何快速鉴定这本书是否是自己所需要的,如何过滤杂质吸收精华,如何搭建知识体系等等。
其次,我们要能能够学以致用。明白了和学会了是两个概念,学到的东西能够应用到实践中,我们才能说自己真正学会了。
还有,就是能融会贯通,知识不是孤立的碎片,世界是复杂的集合,当我们能够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我们可以说自己精通了。就比如学习《孙子兵法》,你不仅仅能运用到军事上,还能用它来谈恋爱,还能管理公司,这就上升了一个层次。
最后,如果你还能推陈出新,那就很有可能就已经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了。
总之,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标新立异,此等境界,心向往之。
读书之路,道阻且长,还是要继续精进。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