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撒贝蒂,芬兰人,从5岁的时候就跟随爸爸到中国生活,至今有20年时间了。而今,我们一家三代都讲中文,并且早已把自己当成中国人看待,这种心理,其实是一种自信,源于在中国长时间的生活和工作。
来到中国后,我学习了一年半的中文,跳过幼儿园,直接读的小学一年级。其实能够来中国,也是因为爸爸的工作在这边。之前我和妈妈一直生活在芬兰,过着简单随性的田园生活。
随着长大,我的中文越来越好,不仅会说普通话,还会说东北话、苏州话、甚至四川话也会说一点,完全就是一个中国通,除了外貌被人说成是外国人,但在内心早已把自己当成中国人。
1997年,我出生在芬兰港口城市赫尔辛基,爸爸是一名数学家,妈妈是家庭主妇,而我是家里唯一的孩子,长大后才明白,主要是爸爸忙于工作,对生孩子这件事完全不上心,这也导致我成了独生女。
其实妈妈是一个非常喜欢小孩子的女人,她曾在和爸爸结婚的时候$APPEND许诺,要生五个孩子,可结婚没几年便到中国发展,主要是芬兰人实在是太少,人才缺口并不大,而选择到中国,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很欢迎来自国际上的学者。
工作几年后,爸爸很想念我和妈妈,就把我们也接到中国生活,当时我还不满五周岁。而到了中国,为了更好地适应在中国的生活,便开始学习中文,当时请了一个家教,是大学生,教了我6年时间,在我长大后,认这个老师当了干爹。
爸爸每天忙于工作,基本上是在学校度过,在家里,只有我和妈妈,而我唯一的玩伴儿就是老师余家明,他在上完课后,会陪我玩一会才会离开。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十多年,直到长大后,逐渐融入到校园生活,才慢慢地不觉得自己孤单。不过也是因为这种环境,让我的学习成绩很棒。
很多人说,外国人在中国读书跟不上中国老师的节奏,而我不一样,不仅能跟上,而且学习成绩优异,尤其是数学,经常是班上的第一名。老师说,这是遗传了我爸爸的数学天赋,也许真的是这样吧。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感觉和爸爸有着很遥远的距离,他即使回到家里,也只是礼貌性地问候一下,其余时间都在书房看书。而我也对爸爸的态度习以为常,并不觉得有什么。
我们一家人生活在苏州,这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城市,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所以身上散发的气质也很中国化,后来考上大学,还是在苏州读书,似乎注定和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读大学的时候,我和一个男同学谈起了恋爱,他是黑龙江哈尔滨市人,因为男朋友的缘故,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学会了东北话,但是东北男孩很霸道,而且大男子主义比较严重,当时闹过几次分手,不过心中的爱还是把我们一直挽留到走进婚姻。
2019年的时候,我和男同学结婚,组成夫妻,依旧生活在苏州。
近20年的中国生活,身上除了外貌之外,看不到一点外国人的影子,我从6岁开始用筷子吃饭,并且会做南北方很多种菜肴,对于中国的生活方式,也是了如指掌。
可能是生活在苏州的缘故,从十多岁开始,便喜欢穿一些汉服之类的服装,当时只要穿上汉服去逛街,就会有很多人围观,可爸爸是一个很低调的人,知道这件事后,从此不再让我穿汉服到外面,说这是招蜂引蝶。
因为生活中都是以苏州人的生活方式为主,所以对于“西餐”这样洋气的餐厅并没有去过几次,反而更喜欢吃火锅。基本上每年会去两三次成都,专门是去吃火锅的。
如今,我有了自己的孩子,马上就三岁了,这样说来,我们一家三代都讲的是中文,说出去感觉很自豪。
而每次逛街的时候,有人称呼我为“外国友人”或者是“外国朋友”,这个时候我就很生气,用标准的普通话或者方言向对方说:“我是中国人啊,你见过外国人的普通话能够说得这么标准?”
当然,这种事情太多,不可能一直向别人解释,做好自己,照顾好孩子和老公,是我的责任和义务,能够一辈子在中国生活,更是我的荣幸。
小学中学没累死你[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