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热情,并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度的。
年轻的时候,可能热情似火,看到谁都想社交一番,加个联系方式。
到了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的时候,心态变了,对于社交的态度也变了,从之前的热情似火,到如今的冷漠不在乎。
就拿人情世故来说,年轻人往往乐此不疲,而有经验的老江湖,早已内心厌恶。擅长人情世故,跟喜欢人情世故,这是两回事。
人越老,越是讨厌社交、人情世故,说明了这几种心态。
心态一:被伤害过,看透了人性的真相。
真正的老师,并不是父母、学校,而是生活。
在生活的毒打下,就算是再怎么脑子迟钝的人,都会看透世道、人心的真相。
一开始,没有被生活毒打过,我们会觉得,人性本善,可以跟别人真心换真心。
讽刺的是,我们的真心,并没有换来别人的真心,反而换来了别人的欺负、伤害、辜负。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被辜负一次,还会心存侥幸。可如果被辜负两次、三次、四次……无数次,那我们就会幡然醒悟,原来人性如此复杂难测。
幼稚的人,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成熟的人,在看透人性的真相后,只会默默远离,回归到一个人的生活。没有勾心斗角,只有安然静好。
心态二:断舍离,远离麻烦、无意义的社交。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你当下的社交、朋友、人脉,究竟能不能带给你益处?
有益处,说明这些社交、朋友、人脉是有意义的。反之,没有益处,说明这一切不过是累赘罢了,最好断舍离。
什么是断舍离?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清除人生里边的杂物、垃圾、包袱。
假设,我跟这人已经分道扬镳了,没有任何的联系了,那我就没必要在乎跟他的关系了,只需要默默删除。
也许,你删了别人,别人也不知道你删了他。
特别是在这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发淡薄,淡薄到连朋友圈的点赞之交都不如。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一切都需要讲意义的。这标准就是,能不能给自己带来益处。
心态三:逐渐明白,人情世故只是自我折磨。
某乎上有一个说法,所谓人情世故,就是暂时满足别人,以此来给自己换来利益。
本质上,就是“你来我往”。比如说,我尊重你,你也尊重我,大家都保持明面上的面子情分。
至于什么更大的“利益”,基本不会发生在普通人的身上。原因很简单,普通人层次有限,无法交往到更高阶层的人脉。
有一位老江湖说过:如果你是做官的,做生意的,那你肯定要练就人情世故的本事。可如果你并非做官,也并非做生意,那人情世故对你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
普通人的人情世故,就是你拼命讨好他,他也客客气气说几句好话,到头来双方都尴尬,且浪费时间。
既然如此,就没必要把心思都放在人情世故上了。喜欢,就试试。不喜欢,就算了吧。
心态四:享受一个人的简单,摒弃一群人的复杂。
人这种生物,其实很矛盾,既活得复杂,又无比向往简单。
复杂在于,天天戴着面具做人,你欺骗我,我也欺骗你,大家都是面具侠,以及“骗客”。
装久了,骗久了,你也累,我也累。
向往简单在于,人人都知道简单而活的快乐。例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就涉及到一个“阈值”的问题。
没有达到社交的阈值,就会向往社交。一旦达到社交的阈值,就会远离社交,倾向于一个人独处。
我想,这就是时光带给人的感悟和改变吧。感悟,是因为时光的磨砺。改变,是吃一堑长一智后的逐渐醒悟。
这里边,没有对错,只有是否适合。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