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人大代表李瑞芳针对我国中小学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发声,提出了关于优化教师减负管理和加强心理健康支持的议案。她指出,目前教师们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应对大量非教学相关的行政事务,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更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构成了威胁。社会各界对此建议反响热烈,一致呼吁将教师心理健康纳入任职资格的重要考量因素,以期切实减轻教师负担,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教学,培养出更加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生。
人大代表李瑞芳针对我国中小学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发声
很多教师自嘲“上课就是个副业,是见缝插针的事情。”这句话形象揭示了当下许多中小学教师所处的尴尬境地,他们在行政琐事的漩涡中挣扎,课堂教学反而变得像是“兼职”。这种状况无疑是对社会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对教师职业尊严的一种亵渎,更是对学生受教育权益的潜在侵害。
教师自嘲“上课就是个副业,是见缝插针的事情
如果站在更高的背景看待“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我们会发现,教师心理健康绝非孤立于教学质量之外的小问题,而是关乎教育事业兴衰成败的大课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教学热情、教学效果以及对学生的情感关怀。如果教师长期处于压力过大、精力透支的状态,那么再先进的教育理念、再完善的课程设计,也可能在实际执行中大打折扣。
人民日报关于人大代表李瑞芳的发声
以多角度视野考虑,各种网民的新观点一跃而出:优化教育管理模式,厘清教师职责边界,减少非核心工作的干扰。这就如同给教师队伍做一次“排毒养颜”,让他们摆脱冗杂的行政束缚,得以聚焦教学主战场,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在中小学教师聚焦其主职工作情况下,他们的“因材施教”创新教学工作环境也自然而然得到优化。举例说明,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近日表示,学校将建设100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试点课程,并为每一位2024级新生配备“AI成长助手”。由此,对于中小学生教师及其家长来说,如何主动应对这场AI变革浪潮,无疑是摆在眼前的重要课题,而优化教师的工作环境无疑是保障中小学课程创新的基本要件。教师的创新教学工作就如同驾驶汽车一样,只有聚精会神地掌握好方向盘,才能让教学质量及AI这辆快车平稳行驶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
将心理健康(定期测评指标)视为教师任职资格的关键要素
另外,我们不要另一个重要举措——将心理健康(定期测评指标)视为教师任职资格的关键要素,这也是很多家长网民的心声。这意味着在选拔和培训教师时,应关注其心理承受能力、情绪调节技巧等软实力,将其纳入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绩效考评之中。毕竟,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育出身心健康的学生,才能在日常点滴中传递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社会价值观。
我们当今的基础教育变革并非一日之功,我们既需要政策层面的推动,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每一个关心教育的人都应意识到,尊重教师、关爱教师,不仅是保障教师权益,更是守护我们民族未来的根基。当教师不再是“万事通”,而是专注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人士时,我们的教育才真正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
尽快行动起来吧!面对"建议重视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议题,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倾听和赞同,更要付诸行动,通过改革教育管理模式,强调心理健康在教师任职资格中的地位,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教育智慧和专业才能,共同塑造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教育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