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凭栏
编辑| 凭栏
前言
卫星导航系统关乎国家安全、经济命脉,长期以来,GPS凭借其先发优势,几乎垄断了全球导航市场,然而,中国北斗的崛起,却打破了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
目前,美国GPS的用户数全球已超60亿,中国北斗是多少?差距到底有多大?
美国GPS
GPS系统研发起步早,在90年代的海湾战争中一鸣惊人,让全世界看到了卫星导航系统在军事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技术上,GPS采用的是“无源定位”,原理类似于我们熟悉的雷达,通过测量信号从卫星到达接收器的时间差,来计算出用户的位置信息。
这种技术结构相对简单,成本也相对较低,这也是GPS能够迅速占领全球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无源定位”技术也有其固有的缺陷,由于用户终端不具备发射信号的功能,所以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无法主动向外界发送求救信号。
1993年发生的“银河号”事件,就暴露出GPS系统在国家安全方面的潜在风险。
凭借先发优势和广泛的全球覆盖,GPS迅速占据市场,成为人们认知中的“卫星导航代名词”。
在全球用户中赢得了巨大的粘性,尤其是在美国本土,GPS的渗透率高达90%以上。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GPS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出行助手,更广泛应用于军事、科研和工业等多个领域。
目前,全球有超过60亿人在使用GPS,几乎覆盖了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成为导航领域的领跑者。
相比之下,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全球用户有多少?
中国北斗
1994年,中国启动北斗一号工程,开始了自主导航系统的研发,经过多年努力,北斗一号于2000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最初仅限于提供区域服务。
随着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工程的推进,北斗系统逐渐从亚太地区走向全球。
截至目前,北斗系统在轨卫星数量已达60颗,远超GPS的,技术上实现了数量上的超越。
中国科学报,2024年9月30日,《15年铸就北斗三号“备份收官之星”》
北斗系统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学习了GPS的技术,还立足自身需求,创新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功能。
北斗系统则另辟蹊径,采用了更为复杂的“有源定位”技术,这意味着北斗的用户终端不仅可以接收卫星信号,还可以主动向卫星发送信号,实现双向通信。
这种技术上的突破,使得北斗系统在搜救、灾难救援等领域拥有了GPS无法比拟的优势。
以地震为例,受灾地区通讯中断,北斗系统的“短报文”功能发挥了关键作用,帮助救援人员及时了解灾情,展开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
这一功能也使得北斗在国际搜救领域得到认可,成为国际卫星系统搜救组织的成员,为全球应急救援做出了贡献,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北斗系统从芯片设计、卫星制造到系统运营,都实现了完全自主可控,彻底摆脱了对他国的技术依赖,这对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如果说技术是北斗和GPS的“骨骼”,那么应用就是它们的“血肉”,随着北斗系统的逐步成熟,其应用场景不断扩大。
打开手机地图,导航软件会为你规划路线,提供最佳出行方案,在农业领域,北斗系统可以帮助农民实现精准播种施肥、灌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在交通运输领域,北斗系统可以实现车辆实时监控、调度管理、安全预警,有效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提升交通运输效率。
在灾害预警领域,北斗系统可以对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北斗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已有超过790万辆营运车辆安装了北斗终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规模位居全球第一。
2024年上半年,支持北斗的智能手机在中国的出货量已超过1.36亿部,占国内市场的98%,几乎成为国民生活的标配。
在国际合作方面,北斗系统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13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合作协议,北斗“朋友圈”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在巴基斯坦,北斗系统应用于港口建设、精准农业、灾害监测等领域,为巴基斯坦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非洲,北斗系统应用于农业监测、资源勘探、环境保护等领域,为非洲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北斗系统,已经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科技创新的实力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但当前GPS在全球的用户规模高达60亿,而北斗用户数量约为15亿,全球市场占有率尚有很大差距。
有压力才会有发展进步的动力,虽然目前北斗用户较少,但这只是刚开始,相信之后随着北斗的深入发展,用户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