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展开了对所谓的“俄罗斯商品馆”进行排查,发现这些俄罗斯商品馆都在挂羊头卖狗肉,没有一家是俄罗斯人开的,全部都是中国人开的,里边的商品绝大部分也都是中国货。这些黑心商家抓住了消费者心理,打着俄罗斯商品馆的幌子来骗人。很多人觉得,进口商品就是好,贵一点也无所谓。其实呢,这些商品和俄罗斯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把普通的国产零食贴上俄货的标签,卖到三四倍的价格,猛割中国人的韭菜。
如果不是那些真正的俄罗斯人站出来吐槽,这些所谓的“俄罗斯商品店”可能早就在神州大地开遍了!
那些在中国的俄罗斯姑娘们在网上大声疾呼,成了推动事件进展的关键力量。如果没有她们,可能还会有更多打着俄罗斯旗号,实则卖假货的《俄罗斯商品馆》开张,骗更多不知情的消费者。
正如那些俄罗斯姑娘们所说的,这些店铺的目标客户根本就不是外国人,而是中国人自己!
在外面,我们有电信诈骗;在里面,我们还得面对商业欺诈。面对这种情况,真得问问了,这到底是谁的责任?
“整店输出”、“从选址到开业最快10天”,“现在签约,春节前赚一波”,俄罗斯商品馆的招商人员开始变得急切了。
最近,那些以熊为标志、蓝白色调为主视觉的“俄罗斯商品馆”、“俄罗斯国家馆”以及“俄货商城”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冒出来。比如俄北熊俄罗斯商品馆,官方视频号显示,在2024年就有近百家旗舰店开业,都开在了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购物中心及人流量大的步行街。
然而,一边是疯狂招商和加盟,快速开店;另一边则是接二连三的调查、立案和整改。
据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透露,从2024年12月23日起的两轮排查中,共检查了47家“俄罗斯商品馆”,其中6家因涉嫌违法被立案调查。
很多人以为因为俄乌冲突,俄货在国际上被抵制,美国和欧洲的大超市都快速下架了俄罗斯的葡萄酒和伏特加,只能找中国市场接盘。
其实,中国确实接了部分俄罗斯葡萄酒和螃蟹,但那些在“俄罗斯商品馆”卖的东西,真的不是什么纯正俄货。
如果你真吃过正宗俄罗斯食品,你就会知道,许多俄罗斯的传统食品其实并不怎么好吃——那些高盐、高糖、重油的食物,大多数中国人肯定是吃不惯的。
而且,俄罗斯的轻工业远不如中国发达,他们能出口到中国的俄货有限。甚至俄罗斯本土的套娃这种工艺品,很多都是从中国进口的。
走进这些店铺,你可能会被那浓浓的俄罗斯风情吸引,感觉就像到了异国他乡。但仔细一看那些标着“俄罗斯特产”的商品,你就会发现,这些都是披着羊皮的狼。俄罗斯榴莲糖、俄罗斯咖啡、俄罗斯芒果干……这些让人啼笑皆非的商品明显是在玩消费者智商。
俄罗斯是个以冰雪著称的国家,怎么可能生产出热带水果?那些看起来精美的轻工业商品,实际上恰恰是俄罗斯所缺乏的。尽管在西方企业撤离俄罗斯市场的背景下,我们国家的商品确实填补了那边的空白,但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会有大量商品反向流入中国市场。
这些店铺的生意手法真是诡异得很。
有消费者花了300块钱买了几块巧克力,包装上俄文堆砌,买的时候美滋滋以为捡到了正宗俄罗斯货。结果一查产地,竟然是黑龙江。
这就跟相亲一样,照片上是俄罗斯大妞,见面却变成了安徽大妈。
店老板还振振有词说这是“品牌授权”。那行,授权证明呢?商标注册呢?卫生许可呢?结果啥都没有。简直就是明摆着的忽悠。
“俄罗斯商品馆”里的商品虽然都用俄文包装,品牌标志也仿佛是俄罗斯知名品牌,但你仔细一查商品的产地,就会发现,大多数产品其实是黑龙江或者其他省份加工的。产地明明是中国,却还大言不惭地标上:“原产国俄罗斯”。
这些产品不只是在误导消费者,价格也不便宜。大家要是在这种店里买东西,得多长个心眼,别被表面的花哨给蒙了。
一名在中国留学的俄罗斯姑娘,在上海街头闲逛时,被一家门头写着“俄罗斯商品馆”的店铺吸引进去了。作为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看到自己国家的产品自然是格外激动。
但是,她万万没想到,逛了一圈之后发现,店里虽然到处都是挂着“俄罗斯产品”的标签,实际上这些根本不是真正的俄罗斯货。
这位留学生忍不住拿出手机,一边录视频一边说:“这些东西虽然都贴着俄文标签,看着很像俄货,但实际上在俄罗斯我从来没见过。”
她在视频里逐一展示这些商品,不断地吐槽:“这个不是俄罗斯的,这个在俄罗斯我没见过,这个俄罗斯根本就没有……”直言不讳地揭露了这种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并感叹:“中国人是怎么骗中国人的!”
这些门店有着非常相似的特点:店里统一播放着俄语流行歌曲,视觉焦点是放着俄罗斯特色的长面包或者套娃。
“俄罗斯商品馆”本来是两国友好交流的象征,但令人意外的是,这些店铺竟可能涉及到割韭菜和收智商税。
在北上广深等多个大城市,俄罗斯商品馆如雨后春笋般地开了出来。
记者暗访发现,这些门店的大部分特色商品确实是来自俄罗斯,但里面相当一部分食品,实际上是国内厂家生产的。尤其是那些标榜“俄罗斯风味”的香肠,不仅商标是国内的,生产商也是黑龙江的某企业,连执行的标准都是按照中国的检测标准来的。
这一事件的影响确实既恶劣又深远。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完全背离了最基本的商业道德,把诚信经营抛到了脑后。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迷失了方向,虽然可能骗得了一时,但绝骗不了一世,迟早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
对消费者而言,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是情感上的伤害。
消费者必须擦亮眼睛,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不能让自己辛苦挣来的钱白白流失。
[免责声明]本文所涉及的时间、事件过程以及图片均来自网络,用以传播正能量,无任何低俗或不良引导。请读者不要一概而论,也不要陷入人身攻击等不必要的行为。对待这一事件,请保持理性,不要轻信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如有关于本文真实性、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等问题,欢迎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积极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