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那些处于真正“求生层”的普通人,普遍认为社会应致力于减少,
而非接受痛苦问题的繁衍与发展。
纵观历史的发展过程我们会发现,早期处理这个问题的方式往往显得偏执和混乱,
那么导致这种现象存在的核心因素,在于缺乏有效(实质性效果)的策略。
所以,在那“万法汇聚”之时,
问题就只剩一个了:
是真不懂怎么办,
还是懂,但是办不了?
当年的福报论,用颇具调侃的言论,
狠狠地戏耍了一把那些仍旧抱有幻想的人们,
福报是有的,只不过谁能得到福报,
得到的人不会说,
没得到福报,却得到代价的人,
更不会说了。
与此同时,不久之前经常出现的某某后整顿职场的视频,
似乎再也无法唤醒人们对工作能换来什么这个问题的畅想,
毕竟那昙花一现的热度,
以及后续几近断崖式下跌的内容输出,
都在用明里暗里的方式告诫人们:
放弃幻想,
准备上班。
上班跟吃苦,没有必然的联系,正如同世间万物,
所谓关联,往往不是物质本身的交互,
而是外力强行架设的纽带,
也就是说,将二者强行关联起来的意义也许有很多种,
但理由,怕是只有一个。
我接触过的一些上班族对于上班本身的看法,
简单,质朴,直接,
赚钱,还贷,改善,
不过,简单的事情未必轻松,
直接的问题未必没有曲折,
正因为人们有着这种需求上的“软肋”,
所以人们才会承受更多的苦,
接受更多的难,
进而解决满足需求这一核心问题,
众所周知,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个社会就真的一派和谐,
而现如今的景象,似乎让人们对于这件事的理解,产生出别样的想法,
无度的加班,家庭与工作之间不断抛出的麻烦,
让这些无能为力之人,透支着他们最后的念想:
对于那些坐享其成者而言,
他们顺理成章的享受本身,
就是在要求他人顺理成章的付出,
可这一切是否真的公平与合理,
想要在乎的人一言不发,
不想在乎的人,避而不谈。
匪夷所思的难,是一种调侃,
所谓调侃,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用轻松的话语,
说明一些事,说透一些事。
人们之所以调侃,是因为原本的话题是严肃的,
甚至在讲述的过程中,还有可能触动一些效果,
哭,或者哭不出来,
笑,或者笑不出来。
所以,用调侃的方式,去讲那些“哭笑不得”的事情,
就成了人们苦中作乐的方式,
这种方式,并非试图解决什么天大的问题,
因为调侃本身,第一步就是高举左手,然后告诉所有的听众,
我不是在解决问题,
因为我没有能力解决问题,
我只能调侃,
正如面对生活时,我只能选择屈服。
这个时候,哭笑不得的声音便是一种支持,
一种“其实我也有这样的感觉”的支持,
所以,无论是那些顺理成章的不合理,
还是那些匪夷所思的强行合理,
人们其实并不在意那合理与否的定义,
而是用一种轻松的心态,
一种不得不轻松的心态,
听之任之,
活之,走之:
人总要给自己找条出路,
而这条路无论怎么走,都已经无法回头,
所以才会有那句至理名言,
哭一天笑一天,都是一天,
所以,何不选择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