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传记《南明战神李定国》系列连载NO.45
九月,李定国的身体终于彻底康复,他立即赶赴新会前线,全面部署下一阶段的攻城工作。
主将一到,新会城下的明军士气再次高涨起来,而城里的清军则恰恰相反,本就不怎么高涨的士气变得更加低落。
尚可喜和耿继茂得到消息以后,内心的不安和担忧日甚一日。为了提振士气,他俩派人给新会城里的清军下了死命令:新会绝不容有失,人在城在,人不在城也要在,如果人还在,城却丢了,那么所有守城清军不论官职大小,一律处死!
可是光喊口号并不能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尚可喜和耿继茂一商量,决定在援军到来之前,拿出点实际行动自救。
九月十二日,尚可喜和耿继茂亲自带着广州清军出发。
听说尚可喜和耿继茂带着主力出门了,李定国非常激动,因为这意味着可以和清军展开自己最拿手的野战了。他立即调整部署,整顿部队,准备与清军主力决战。
可是清军只是到江门转了一圈,发现江门的明军陈奇策部防卫森严,根本无机可乘,就掉头回去了。
这充分说明,尚可喜和耿继茂还是对李定国心有惧怕,根本不敢与明军决一死战。
看出这一点的李定国立即决定:不再对郑成功的援军抱有任何希望,集中全部兵力,立即对新会展开强攻!
十月三日,李定国亲自带着大军对新会发动了前所未有的猛攻,对外号称二十万,以增加守城清军的心理压力。
明军先后采取大炮轰城、挖地道攻城、伐木填壕等多种战术,新会清军损失惨重。
照这个情况发展下去,最多再有几天,新会必破。
尚可喜和耿继茂见明军如此拼命,已经猜出了李定国的战略计划:对方就是要趁清军援军未到、广州清军不敢决战的时机迅速破城。
新会一旦被破,他俩的小命迟早要玩完。尚可喜和耿继茂不甘心坐以待毙,再次带着清军主力出城,直奔新会。
说是直奔,其实清军的行军速度很慢,而且才走到三水县就不走了。估摸着清廷的援军差不多快到了,干脆停止进军,就地等待,等满洲兵到了再反攻。
至于是满洲兵先到还是新会先被攻破,那就只有听天由命了。
尚可喜选择驻军的这个三水,细究起来,其实大有深意。
如果直接进军新会,清军的兵力明显处于劣势,李定国可以撤掉新会之围,集中优势兵力与清军野战。有战象相助,清军必败,新会和广州就能顺势拿下,广东就会彻底崩盘,全部落入李定国之手。
清军驻扎在三水,看起来对解除新会之围毫无帮助,但是却能随时威胁明军的侧翼,使攻城的明军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防守自己的侧翼,无法倾尽全力攻城,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新会守军的压力。
那么,如果李定国放弃新会,直奔清军而来呢?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三水县的地理位置了。三水县距离新会有一百五十里之遥,但是距广州却只有六七十里。即便打不过李定国,大不了及时退回广州,尽可能地保存清军的有生力量。
不得不说,尚可喜真是个老狐狸啊!
眼看新会即将攻破,攻城的明军突然发现,城墙上出现了一群穿着普通百姓衣服的人。
你猜的没错,他们就是新会城里的普通百姓。新会告急,他们这是被丧心病狂的清军当做炮灰赶出来帮忙守城了。
百姓们按说应该是支持明军的,怎么现在反过来去帮清军了呢?
原来,新会城里的清军也考虑到老百姓不大可能真心实意地帮助自己,所以他们在城里大肆宣扬清军战败的可怕后果:新会一旦失守,清军肯定会派大军反攻,到时候重新占领了新会,全城的老百姓都得死!
稍远一些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暂且不说,上一年,清军才刚刚屠城了整个潮州。血淋淋的例子就在眼前,老百姓自然对清军的恐吓深信不疑,只能无奈地选择站在清军一边,帮助清军守城。
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摆在了李定国面前。
众所周知,李定国是贫苦农家出身,几十年的戎马生涯并没有改变他爱民如子的本性。在他看来,打仗是不可避免的,但打仗是军人的事,与老百姓无关。老百姓是无辜的,他们不该被卷入这场战争,更不该在这场战争里无缘无故地丢掉性命。
这时,明军已经通过挖掘地道到达新会城下,引爆了炸药,在城墙上炸开了几个缺口。李定国原本准备下令集中所有炮火,轰击城墙的缺口,为接下来全面攻城创造条件。没想到城里的清军居然驱赶着老百姓有秩序地搬运砖石,企图堵住缺口。
李定国不想伤害百姓,只能无奈地下令停止炮击,另谋良策。
同样都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能用大炮,自然也就没法用战象,明军能够依靠的,只剩下自己的血肉之躯。
李定国命令将士把葵树枝扎成一捆一捆的“捆青”,堆到城墙底下,当做登城用的台阶。
清军有大量的百姓充当肉盾,自然不怕这一招,他们又逼着老百姓从城墙缺口爬出去,把“捆青”一捆一捆地搬进城里,明军的这个战术再次宣告失败。
后世评价新会之战,有人说慈不掌兵,义不掌财,李定国此举乃是妇人之仁,功败垂成完全是咎由自取。也有人说李定国情商不在线,没有搞清楚谁是敌人,老百姓既然帮清军,那就应该当敌人看待,不该心慈手软。
关于这些观点,我实在不敢苟同。不管是妇人之仁也好,情商不在线也罢,都只是因为李定国心中有良知存在。而这恰恰是清军所没有的,野蛮战胜了文明,好汉遇上了无赖,仅此而已。
清军是一时的胜利者,依然会因为他们的暴行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李定国虽然失败了,但他的仁心义举并不会因为这次失败而逊色,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显示出它的珍贵。
历史是公平的,一直都是。
李定国攻城不利,又听说新会城里粮食告竭,于是下令暂时停止攻城,开始实行围困战术,并继续等待郑成功的援军。
从六月份明军围城到现在,新会已经被包围了近半年,城里的粮食其实早就已经吃完了,按说清军早就该撑不住了才对,可为什么现在还在顽抗呢?
因为丧尽天良的清军早就在吃一种特殊的粮食——人。
你没有看错,我也没有说错,清军就是在吃人,确切地说,是在吃百姓。
自从六月份被围城以后,清军就收缴了城里的所有粮食,进行严格的管控,每家每户定量发放。后来见粮食不够吃了,就不再向城里的居民发放粮食。老百姓只能在城里搜刮所有能吃的东西:老鼠、麻雀、浮萍、野菜等等。
熬到十二月,清军的粮食全部吃得干干净净,城里所有能吃的东西也全部被老百姓吃完了,于是清军便开始有计划地吃人。他们逼迫每家每户必须贡献一人作为清军的“人肉口粮”,暂时吃不完的,就先风干了储存起来,留作以后的干粮。据说后来新会解围的时候,城里的清军还有不少这样的“存货”。
据粗略统计,新会之战,城里的清军一共吃了一万多人。
《新会县志》记载:“自被围半载,饥死者半,杀食者半,子女被掠者半。天降丧乱,未有如是之惨者也。”
城里的百姓正在水深火热里煎熬,城外的明军也好不到哪儿去,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降临,明军死伤过半。
作为主将的李定国侥幸躲过了瘟疫,可是部下一个接一个地倒下让他无比的心痛:天不佑我大明啊!
十二月十日,郑成功的援军还是没有一丝一毫的踪影,反倒是清廷的援兵到了。
清镇南将军朱马喇带着援军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新会附近,与尚可喜、耿继茂所带领的清军会合。
在经过三天的休整以后,清军对明军发起了反攻。
形势对明军已经非常不利,李定国不愿意前功尽弃,仍然决定拼死一战。他集齐了四万兵马,严阵以待。
大战伊始,清军率先向明军的阵地开炮。明军战象被炮声惊吓,掉头奔走,明军阵脚顿时大乱。清军趁机全线进攻,经过四天的激烈战斗,明军遭到一场大败,损失了全部的战象,将士死伤无数。
十二月十八日,眼看败局已定,李定国只能悲愤地下令:全军退回广西。
李定国所率领的明军纪律非常严明,他们行军有五条军纪:一不杀人,二不放火,三不奸淫,四不宰耕牛,五不抢财货。明军在广东驻兵大半年,与民相安。撤退时,追随明军而去者多达六七十万人。
我想,这就是李定国人格魅力的真实体现吧。
老百姓如此支持自己,自己尽管拼尽了全力,却始终不能给他们带来一场鼓舞人心的胜利。即便如此,他们仍然选择紧紧跟随,不离不弃。李定国见此情形,深感惭愧,嚎啕大哭。
十二月二十四日,李定国带领明军退到高州。两天后,他留下部将靳统武领兵数千镇守罗定州(今广东省罗定县),阻击清军的追兵,掩护大部队撤退,其余人马全部撤回广西境内。
明军撤走以后,好不容易才收复的州县再次被清军占领,李定国精心策划和组织的新会之战宣告彻底失败。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足够的兵力和合适的机会进军广东了,南明局势的扭转从此再无任何可能。
李定国将军千古,誓杀清妖🙏
南明崩于争权夺利的内斗 孙可望 朱成功都是自私自利的人 可惜一心想光复河山的李定国了
明朝后期是由封建社会转型资产社会,资产阶级代表东林党是最大的势力,保皇派魏忠贤也仅能维持皇权的苟延残喘,崇祯没了魏忠贤的帮助,那就是完全的被社会抛弃。崇祯的罪过是跟虚君的时代潮流对抗,输光了还宁死不南迁,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动荡。如果能南迁到资产阶级大本营,皇权虽正式落幕,但明朝也就正式完成资本社会的进阶。
大家看顾诚《南明史》就知道了
郑成功为啥要来援助李定国?有啥好处?李定国连自己义兄弟孙可望刘文秀都不能相处,还指望他能跟郑成功好好相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