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骑兵战术得到空前发展的时期,其标志性改变,就是有了冲击骑兵。三国之前,骑兵仅属于辅助性兵种。但到了三国,一批优秀骑兵将领逐渐摸索出了经验,骑兵开始应用于正面战场,并成为战场上的绝对主宰。三国的每个大势力,其兴起灭亡,无不跟骑兵有着重要的关系,或者可以说,每个大势力,都少不了用骑兵的高手。
比如大家通常认为江东孙吴没骑兵,其实不然,孙家非常精通也非常重视骑兵,孙策之所以凭借几千兵马,就能横扫东南,原因正在此。孙坚参加过平定羌氐的战争,虽然是南方人,但他的活跃期却在北方。通过战争,他吸取到了大量骑兵战术,并招揽了一批骑兵人才。比如程普是右北平人,韩当是辽西令支人,韩当精通弓马,程普则有过单骑冲入敌阵救出孙策的记录,而孙策与太史慈碰面,更是一次典型的骑兵单挑作战。
如果说到三国精兵,很多人会说青州军、白耳兵、东州兵,这些并不是,汉末真正公认的精兵,只有三种,分别是“并凉匈奴、湟中义从、八种西羌。”并凉匈奴就是并州凉州匈奴各部,八种西羌就是西羌的八个主要部落,湟中义从是指迁居塞内的大小月氏。汉朝有雇佣兵的传统,招募来的外族士兵就叫义从,所以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很可能是乌桓骑兵。
匈奴西羌大小月氏都是游牧部落,他们的士兵也以骑兵为主。这里纠正一个误区,曹老板征马超说关西长矛精锐,因此很多人包括厦大那个教授,都误以为马超是步兵。其实长矛是没错,但拿长矛的是骑兵,并凉之骑勇冠天下,就是因为他们首先发展出了用长矛冲击步兵方阵的骑兵战术。
我在之前的内容中说过,骑兵武器从戟换成了长矛,这是得以冲击步兵的最主要原因。没有马镫的情况下,在马背上挥舞武器太难,但如果是长矛,有高马鞍的保护,就能抵消正面来的作用力。
董卓进京时,只带了三千多人,他玩了个花招,让士兵前门进去后门出来,反复重进,果然“京城震怖。”初次看到这里,恐怕很多人跟我一样不解。三千人就算跑10趟,也就是三万人,长安老百姓啥场面没见过,至于被这点人吓破胆子?想当年北宫伯玉、边章韩遂作乱,东汉政府一度调集过二十万大军。
后来我才明白,董卓部下全是胡兵。汉末大儒郑浑拍董卓马屁说,并凉匈奴、湟中义从、八种西羌都为太师所用,还有什么好忌惮的。东汉政府征发义从,一次不过数百人,最多两千人,比如邓训开始只招了一百多月氏兵,边章韩遂作乱,征发乌桓义从是数量最多的一次,也不过两千人。
一是雇佣兵价格贵,二是人多了不好管,乌桓就因为粮饷发迟了,最终导致了张纯之乱。长安城官吏和老百姓,一下子看到这么多凶悍强兵,可以想象他们的心理阴影有多大。虽然人数假象可以骗老百姓,真到了打仗,就掺不得半点水了。董卓部下人数其实一直不多,但对抗关东联军时,一点不吃亏,打得袁绍等人,几无还手之力。
但真正的冲击骑兵作战典范,还要数吕布。吕布究竟有多强?打黑山张燕,张燕至少几万人,吕布就每天带着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张燕部队,一日三四次,连续打了十几天,张燕大败。
也许有人不明白这有什么意义,解释一下,这是历史首次骑兵冲击步兵的记载,打破了《六韬》定论,战果更加惊人,几十名骑兵打败了数万步兵。
我们可以多举几个例子。吕布偷袭濮阳,又把占绝对优势的曹老板打崩,为什么说曹老板占绝对优势,因为他刚收了二十万青州军。吕布有多少人?没多少,他那时刚脱离张杨,顶多原班人马,说几千恐怕都是吹牛。
曹老板是三国头号军事家,他的生死危机有三次,一是追击董卓,一是吕布濮阳之战,还有一次是征伐马超,可以说三次都是败在骑兵手里。曹老板被吕布打得坠马,手掌烧伤,刘备更惨,老婆孩子被一窝端,孙权则是十万人被张辽八百敢死队冲得七零八落,差点当场去世。张辽也是并州人,吕布部将,可以视为吕布战法继承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吕布是击败了三国三巨头的唯一一人。
吕布的失败,可以找很多理由,比如有勇无谋,不会用人等等,但有一个客观原因无法忽视。根据《英雄记》的记载,建安三年春天,因为损耗太大,部队缺马,吕布派人带重金去河内买马,买完马回来路上,被刘备劫了。吕布暴怒,立马跟刘备撕脸,派高顺张辽进攻沛城,虽然攻了下来,抓到了刘备家小,但刘备本人却逃了,战马也没要回来。
听说吕布缺马,曹老板立刻进攻,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英雄也难为无马之骑。面对曹老板这个前几年还被自己暴打的对手,吕布一点斗志都没,只能死守。
结果都清楚,建安三年底,城破,吕布死。
最主要不是士族族群的人。第二没有固定的地盘。其他都是次要。
“定位”。自我定位的偏差,[点赞]让他忘乎所以的飘飘然。不管演义也好史实也罢,吕布的能力了不得就是一部所长,最多还是部门级。让他当CEO最后大家都得抱着一起玩儿倒闭[笑着哭]所以老话说得好呀“有好大脚穿好大鞋”。
无根之水…总有败亡的一天…
吕布是个没有组织能力的人,能打有啥用,一个人能打的过多少人!曹操深知笼络人心,手下很多人被蛊惑,为他卖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