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个国家到韩国釜山谈塑料问题,为什么一厘米都谈不动?

灯火阑珊夜未央 2024-12-25 17:01:18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网络上可查,不涉及泄密,请知悉。

这是一场严肃的国际谈判,却让人有点哭笑不得。

178个国家派来的代表齐聚一堂,为了解决全球塑料污染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从塑料的定义到治理方向,每一个话题都能点燃会场的气氛。

七天过去了,大家连一厘米的共识都没挪动。现场有人打趣:“别谈塑料了,先谈谈怎么不吵架吧。”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简单明了的环保议题,为什么寸步难行?

1.塑料污染究竟有多严重?

要说塑料污染这事,那真不是小问题。联合国数据显示,每天有超过2000辆垃圾卡车装载的塑料废物被直接倾倒进海洋和河流。

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可能会比鱼还多。最可怕的是,那些直径不到5毫米的微塑料已经悄悄潜入了我们的生活:水里、土里,甚至婴儿的胎盘里都能找到它们的踪迹。

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数据足以证明,这场环保战已经刻不容缓。但为什么这么紧急的问题,却在国际舞台上成了“鸡同鸭讲”?

归根结底,塑料污染不是科学问题,而是一个被经济利益、国家发展需求裹挟的超级难题。

2.各国角力,谁都不肯让步

说到塑料污染治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歧实在是太明显了。

欧美国家,尤其是欧盟,主张从根源入手,直接减少塑料生产,甚至提出全球限产目标。

他们的逻辑很简单:只有掐住塑料的油气源头,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污染蔓延。这种高调的姿态让他们自称“高雄心联盟”,结果却成了很多国家眼中的“高成本联盟”。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产油国沙特阿拉伯和石化产业密集的国家,听到限产两个字就直摇头。塑料本质上就是石油和天然气的衍生物,限制塑料生产,对这些国家来说无异于自断财路。更别提很多欠发达国家了,塑料是最廉价的生活和工业材料。

一刀切式的限产,直接意味着成本上涨和经济发展受阻,谁会愿意接受?

这就像一个家庭聚会,富人家的孩子喊着要买高端环保产品,而穷人家的孩子则觉得,我们连饭都吃不上呢,您这要求是不是有点过分?

3.从定义开始吵,结果根本没法聊

谈塑料污染,总得先弄清楚塑料的定义吧?别看这问题简单,实际却能把人绕晕。

釜山会议的案文中,关于“塑料”的定义居然列出了八个版本!有国家主张广义定义,把所有塑料制品都包括进去;另一些则只想针对那些有害的微塑料或者难以回收的部分制品。

这场关于定义的拉锯战并不是文字游戏,是直接关系到治理范围和责任分担。一旦采用严格定义,涉及的治理成本会骤增,那些塑料出口大国和消费大国就会压力山大;如果定义过于宽松,又会让治理变成走过场。

双方僵持不下,结果是连塑料是什么都没谈拢,更别提怎么治理了。

4.中国的立场

在这样剑拔弩张的场面中,中国的表现倒是颇有“润滑剂”效果。中国代表团提出了一套相对务实的主张:塑料污染治理不能一刀切,要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分类管控塑料制品,加强回收利用和安全处置。

同时,必须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不能让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历史污染埋单。

这种立场看似保守,却很接地气。中国本身就是全球塑料污染治理的先行者,早在2018年就全面禁止了不可回收垃圾的进口;近几年更是推动了一系列非必要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管控政策。

今年会议结束后,中国还成立了《塑料制品易回收易再生设计评价通则》的起草小组,试图从技术上提升回收率。这些实际行动,比一些空喊口号的国家更有说服力。

5.谈判机制本身也有问题

除了各国立场的分歧,谈判机制的低效也是釜山会议寸步难行的原因之一。这次会议坚持“共识原则”,也就是说,任何决策都必须获得所有国家的一致通过。

这个规则的初衷是为了体现公平,实际操作起来成了效率的最大敌人。

当沙特代表一次发言占了半小时,却不提出任何实质建议时,大家只能干瞪眼看着时间流失。更让人无语的是,即便某些国家内心早已达成妥协,也会故意拖延时间,以便争取更多利益。

从釜山会议的僵局来看,塑料污染治理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利益问题,更是国家间博弈的“试金石”。

治理之路再难,也不是没有希望。未来的谈判或许需要在“共识原则”之外,引入多数决策制等机制创新,以打破僵局。

同时,像中国这样提出务实方案的国家,可能会成为全球塑料治理的关键推动力。

参考资料:

0 阅读:19